震旦學院前身?
震旦大學的前身是震旦學校、震旦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初冬,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發生學生集體退學事情,馬相伯的學生、總教習蔡元培介紹南洋公學部分學生向馬相伯求學。馬相伯有感中國大學教育之艱難,萌發自己創立大學之念,租用上海徐家匯老天文臺余屋,于1903年2月28日創辦震旦學院。“震旦”為梵文,“中國”之謂,含“東方日出,前途無量”之意。
震旦學院成立后,馬相伯任監院(即院長),學校以“廣延通儒,培養譯才”為宗旨,設文學、質學(科學)專業,學制二年,后來發展為文學、致知(哲學)、象數(數學)、形性(理科)四大學科。
震旦學院開學初期,學生很少,只有20人。但是漸漸來震旦學院求學的人就多了起來,一年后,學生近百人,是開辦時的4倍。學校是教會辦的,講課用西語,其教材自然選擇西語教材。
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在課程設置和校務管理上,馬相伯與耶穌教會發生沖突,耶穌會欲變震旦為教會學校,讓馬相伯“養病”退出,另派法國神父南從周為總教習,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學生大嘩,摘下校牌,全體退學。馬相伯決議站在學生一邊,在張謇、嚴復、袁希濤、熊希齡等社會名流,以及兩江總督周馥的支持下,在江灣另創復旦公學(后來的復旦大學),1905年9月13日復旦公學開學。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耶穌會接辦的震旦學院擬遷址盧家灣,馬相伯不計前嫌,捐現銀4萬元,及公共租界、法租界地基8處(時值10萬多元),以購置呂班路(今重慶南路)土地100畝,建造新校舍。
1932年震旦學院在教育部注冊,改名震旦大學,下社文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理學院。理學院有數理學、機電工程學、建筑工程學、化學工程學四個系。從1912年開始,震旦學院就授予理學碩士學位。1917年授予第一批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秋,震旦創建震旦女子學院,院址在蒲石路(今長樂路)。到1939年9月,震旦女子學院有學生120人。
震旦大學的教學以法國大學學士學位教程為模板,學制預科三年,高級科目三年,醫科六年(預科二年),學生畢業相當于法國碩士水平。震旦大學的醫學學科,當年非常有名,1915年時可以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震旦大學的規模比較少,但是醫科特別有名。醫科淘汰率高,從1932年起,醫科學生招生55名,但是能夠順利畢業的學生,每屆不過二三十名,到1934年該學院畢業的醫生總共才89名。1932年獲教育部批準立案,醫科改為醫學院,增設牙醫系,學制四年。1948年牙醫系改稱牙醫學院,學制六年。震旦大學的醫科在民國時期還是有聲譽的,在教會創辦的醫院中,75%以上的醫師都是震旦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
1952年院系調整,私立震旦大學被拆銷,醫學院與圣約翰大學醫學院、德醫學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址在原震旦大學盧灣校址。2005年7月18日第二醫科大學并入上海交通大學。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