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提高水質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及穩定性
淺談如何提高水質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及穩定性
前言 在當下,現代化工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對水質檢測結果的正確性越來越重視,但與現實相反的是我們對結果的正確性判斷上卻過于簡單,只是簡單的對照標準對,對單個數據進行評價,判斷其是否超標,從而得出其正確與否。顯然這樣的評判是不正確的。文章在詳細介紹水質檢測結果的目的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指出提高水質檢測結果正確性的可行措施。水質檢測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判別斷水環境的質量狀況。 一、水質檢測目的 在自然界中,絕對純凈的水是不存在的。水質監測,換個說法就是監視和測定水體中污染物的種類,及各種污染物的濃度和變化趨勢。是一個用以評價水質狀況的過程。水質監測的范圍十分廣泛,既包括未被污染的天然水,也包括已受污染的江、河、湖、海、地下水及各種各樣的工業排水。水質監測的主要監測項目從污染物的指標和種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反映水質狀況的綜合指標,例如水質的溫度、色度、濁度、PH 值、懸浮物和生物需氧量等;另一類是水中含有的一些有毒物質,如酚、氰、砷、鉛、鉻、鎘、汞和有機農藥等。以上兩類方法不僅可以評判飲用水的水質,也可以客觀的評價江河和海洋水質的狀況,但是在評價江河湖海水質的質量時,除上述方法外,還必須進行流速和流量的測定。 針對于地表水及地下水,作為檢測部門要進行經常性監測,因為這些水源是與我們生命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構成部分,全民的生活及生產需要都離不開這些水源的供給。 水質監測的質量準確在這部分的應用是相當重要和必不可缺的。當然,水質的好壞直接與環境的優劣相輔相成,水質的變化優劣也將在未來導致我們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以上說明,水質監測的目的并不止僅僅在于為我們的生活生產用水提供保障,長遠的目標更是為了環境的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數據和依據。 二、檢測數據準確性的影響因素 對多種水樣進行檢測,其中包括海水、中水、湖水、深井水、礦井疏水、水庫水、反滲透裝置出水(R0產水)、超濾裝置出水等并采用不同方法對同種水樣進行多次檢測,發現不同方法往往帶來較大的差異。因此,應針對不同水質選擇不同的檢測方法,若方法選擇不當,會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檢測儀器除了要按說明書正確使用外,還要按時送檢,這是保證測定結果準確性的關鍵。 玻璃器皿、試劑、藥品等在使用前一定要確認有無被污染。有些藥劑經過多人使用后,不可避免帶來污染,會對某些測定項目產生影響。 另外在水質檢測過程中能夠影響水質檢測的因素主要有來源因素和類別因素。 1、 類別因素 負責檢驗水質的人員必須根據不同的水質,采取相應不同的水質監測方法。例如地球地面水質監測方法與地下水質監測方法就各有不同。通常情況下地面水質的收集可以通過對水體的水位流速及流向的變化,一些水體沿岸城市分布、工業化工廠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況、以及本城市的給排水情況等進行基礎資料的收集并實施監測。但是城市地下水質的采集則需要根據不同水質區域內的不同的城市發展和工業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特別是要對地下工程的應用來了解查清其中的污水灌溉、排污納污等情況來進行水樣收集。如果檢測人員不能正確區別各類水質的差別,也會成為導致影響水質監測的因素之一。 2、 來源因素 來源因素是指進行水質監測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如果混淆了被監測的水質來源的情況下,也可能導致無法正確提供解決水質問題的方式方法。比如某個地區的水質已經受到污染,基本上來源可以確分為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就工業廢水而言,它的水樣采樣地點都是在車間或車間處理設備的廢水排放口設置采樣點。 能測出的一類污染物可能會有汞、鎘、砷、鉛、有機氯化物等。如果把采樣點放在工廠廢水總排放口。則是測二類污染物,如懸浮物、硫化物、氰化物,有機磷化合物、硝基苯等。相對于城市污水的監測原理,則是檢測部門在一個城市的主要排污口或總排污口設點采樣,然后根據城市污水管的不同位置以及污水進入水體的排放口,也有在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進出口處設點,對城市的生活水質進行準確監測處理。因此,工作人員做好對水質進行監測和分析,是最終能獲得水質準確結果的關鍵因素。 三、測數據的質量控制及提高水質檢測的準確性措施 1、數據的質量控制 (1)檢測之前應確定水樣種類,然后根據水樣的性質選擇分析方法,以增加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2)檢測過程中重復2次測定,并通過加標回收率試驗進行質量控制。這樣做雖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對數據
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
你好,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需要具備相應資質,配備的人員也要取得相關類別的資格證書。這是開展環評的一個基本條件。 要根據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遵循環評技術導則的要求開展環評及編制環評文件。首先環評分規劃環評和建設項目環評兩種類型。對應的文件有環評篇章和說明、環評報告書、報告表、登記表。具體編制哪種類型的文件要根據法律法規、項目時間情況、環保要求、對環境影響程度而定。 就建設項目環評而言,分污染型項目和生態影響型項目以及二者復合影響型項目,要按照導則確定評價等級、評價范圍、設置相應專題如:現狀調查(水氣聲渣生態風險等)、工程分析、影響預測、環保措施、清潔生產、總量控制、經濟損益分析、結論等。要根據不同項目特點和環境特征具體對待。 最后得出項目是否可行的結論。 建設單位或者規劃編制機關持環評文件和有關資料報有審批權的機關或者環保部門進行審批。 環評是一個涉及面比較廣的工作,這里只能范范的敘述大概流程,想要了解具體內容,建議參考環境影響評價法、環評技術導則有關資料。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