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專用EM菌液如何灌根和做葉面肥
一、種植專用EM菌液如何灌根和做葉面肥
您好,農盛樂種植em菌液含有大量的功能性活菌,酶及其代謝產物,含有光合細菌、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桿菌等八大類菌群,并采用經嚴格認證的生產工藝進行復合擴殖,是針對于當前我國存在的嚴重土壤質量退化與食品安全問題而研制的,并已經過有機生產資料認證。em菌為純生物制劑,使用安全,無副作用,是2015年農業部推薦的無公害綠色產品。
農盛樂種植em菌液灌根的方法:澆水時在入水處,將種植em菌液按每畝10-20公斤的量稀釋后滴入流動的水中進行澆灌(滴管方式效果更佳)。農盛樂種植em菌液可殺死土壤中的有害病菌,分解土壤中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大分子營養,降低藥殘。
農盛樂種植em菌液做葉面肥的方法:在育苗期,用種植em菌液稀釋500倍均勻噴灑3-5次。生長期(定植期、初花坐果關鍵期和采摘前期)用種植em菌液稀釋300-500倍均勻噴灑葉面,并視作物長勢追施發酵有機肥或糞水。葉面噴施宜在陰天雨后或日照強度不大的時候進行,噴后最好有3~4天的晴好天氣,重點噴施植株上部葉片蘆皮,盡量做到葉片正背面噴施均勻。
農盛樂種植EM菌液一箱12瓶,一瓶1公斤重,扮兄零售220元一箱,量大從優。EM菌液拿回去可以直接使用,適合小規模客戶和初次使用者。量大的話建議使用種植EM菌種,自己培育EM菌液。一瓶菌種30元,可以培育一箱的菌液,更經濟劃算。廠 家 直 銷,向 全 國 發 貨。
種植em菌液在種植上的功能作用:
1、增加土壤有益生物,增強土壤滲水、保水、透氣能力,改良土壤性質,促進團粒化,提高土壤肥力。
2、有效促使植物對土壤的有效營養成份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3、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與繁殖,減輕并逐步消除土傳病廳嘩襲蟲害。
4、預防病蟲害發生,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分解昆蟲蟲卵。
5、增強植物的代謝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促進種子發芽、根系發達、早開花、多結果,成熟期提前3-5天以上,增加單果重,增加產量20%以上。
6、改善品質,增加水果甜度,提高水果著色,著色均勻,提高產品的色香味,生產出美味可口且無化學污染的純天然綠色產品,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二、em菌液種植蔬菜要怎么使用方法及步驟
噴灑的濃度太大了
吧朋友。可以再噴灑些清水。更詳細的技術可以咨詢農盛樂技術碧蠢員,網上搜下農盛樂即可找到。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農盛樂種植em菌液在種植業上的具體用法:
1、作物噴施:將種植em菌液與水稀釋500-1000倍噴灑在植物表面或者灌根;
2、浸種灌根:用種植em菌液按1:300左右比例浸種、拌種、泡根、灌根可以提高種子的萌芽率以及促進根系的生長。
3、制作防蟲液:將農盛樂種植em菌液、紅糖、食雀慧遲醋、白酒(頃李30度以上)、清水按1:1:1:1:10的比例備料;從育苗期開始,即可噴灑防蟲液500倍稀釋液(葉面噴灑)。
4、制作肥料:牛糞、豬糞等畜禽糞便摻入秸稈、稻殼、鋸末等,按種植em菌液與紅糖與物料比例1:1:300-500,水20-30%緝嘗光妒叱德癸泉含滬(視物料水分增減水量),均勻噴灑混合后堆積發酵,等出現白色菌絲或有酸味酒糟味即發酵成功;
5、用種植em菌液發酵分水做追肥:按農盛樂種植em菌液:紅糖:糞水=1:1:200的比例混合攪拌,蓋上薄膜,每1-2天攪動一次,5-7天即成,用時加水200-500倍稀釋使用;
6、大棚土壤改良:將農盛樂種植em菌液按照1:300的比例稀釋后,隨水沖施即可。每畝約用1-2公斤種植em菌液。
三、《益生菌肥》在蔬菜種植中的用法及參考用量
光合菌蛋白肥含有豐富的活性菌體蛋白、酶、B族維生素、類胡蘿卜素等是在特定的培養基中,運用先進的培育方法培育而成的一種呈弱堿性的微生態菌劑。光合細菌及其禪櫻代謝產物是一種新型多功能、多用途的有益微生物制劑,具有無毒、無害、無殘留、無激素、無污染、生物活性高,使用效果明顯的特征。光合菌蛋白肥主要成分為紅螺科光合細菌,其作用于作物,主是通過誘導作物本身的防衛系統和對作物葉面、根際微生態環境的調節,分解富營養物質并合成菌體蛋白,加快土壤肥力的轉化,提高能量運轉、增強吸收等來提高植物葉綠素含量,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能夠明顯抑制農作物病毒性、真菌性、細菌性病害的發生;顯著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改善園藝散衡性狀及作物品質;增強果蔬耐腐爛性,延長保存期;能有效降解農作物及土壤中農藥殘留。
《光合菌蛋白肥》在葉類蔬菜、豆科蔬菜上的用法用量:
1、浸種:用10~50倍稀釋液,浸種5~10小時,稍晾干后播種,有效降解種子外衣上殘留的藥物,有效抑制大部分有害微生物,提高種子抗病毒能力,顯著提高種子的發沖襲做芽率,提高芽苗的免疫機能,促進植株健康生長。
2、葉面噴施:
①幼苗期:每平方米使用5~10ml稀釋50~100倍,噴施一次;大面積種植,每667m2使用250ml稀釋100~120倍,噴施一次。
②生長期:選擇任一時期,集中噴施2~3次,每平方米每次使用10~15ml,每次間隔5~7天;大面積種植,每667m2使用500ml稀釋50~60倍,集中噴施2~3次,每次間隔7天,可使葉片濃綠,顯著增強作物光合作用,提高產量,改善品質。
③病害防治:視病情嚴重程度,每平方米使用15~20ml稀釋30~50倍,葉面噴施。大面積種植,每667m2使用500ml稀釋100倍后噴施。
光合菌肥為活體有益微生物,富含豐富的活性菌體蛋白、酶和其他營養物質,無任何毒副作用,可根據具體情況或需要,適當加大用量,例如培育介質偏酸時,可適當加大用量來調節土壤,或水培營養液等培育介質的PH值。
《光合菌蛋白肥》在瓜果類蔬菜上的用法用量:
1、浸種:將光合菌蛋白肥用25℃~30℃的溫水按1:50稀釋,浸種3~5小時,稍晾干后播種,可大幅度提高發芽率和生長機能。
2、葉面噴施:選擇任一時期,按1:100~300倍稀釋,集中噴施2~3次,每次間隔5~7天,可持續高效促進根系生長,使葉色濃綠、寬大肥厚、黃葉轉率、植株健壯,抗病抗逆性增強,提高品質,增產增收;苗期、花期果期均可使用。
3、灌根:按1:300比例稀釋,選擇任一時期,集中灌根2~3次,可配合葉面噴施使用。
《光合菌蛋白肥》在蔬菜種植中的主要作用
1、提高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及成苗率:一般將原液稀釋至10~50倍來使用。也可將原液稀釋50~100倍來液處理辣椒、茄子、番茄種子,一般可提高發芽率85%左右。且經光合菌肥處理的辣椒、番茄、茄子種子播種后長出的幼苗,明顯比未處理的健壯,主要表現為莖稈粗壯,葉色濃綠,根系更加發達。
2、提高蔬菜產量:將光合菌肥原液按l0~50倍稀釋進行噴施3次,1O天后移栽能明顯提高產量。
3、提高蔬菜抗病毒活性:光合菌肥對病毒病具有一定防效,其作用機理可能是誘導植株對病毒病產生抗性。一般將光合菌肥原液按50倍液稀釋后,于蔬菜病毒病發病初期進行噴施,處理3次后正常減退率為 30%左右。
4、改善土壤微生物群和蔬菜對土壤養分的吸收: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土壤中微生物數量的變化并非通過植物根系活動的間接影響,而是光合細菌直接作用的結果。光合細菌還能促進土壤中嫌氣性纖維素分解菌、硝酸細菌、硫化細菌及氨化細菌的生長。光合細菌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變化的基礎上,也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還能提高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增加土壤中全氮、全磷和堿解氮、速效磷與鉀等的含量,加速土壤養分的再生與有效化,為植物生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在蘿卜、甘薯、大豆等作物上噴施光合菌肥稀釋液后,均能提高土壤中固氮菌、根瘤菌、放線菌及細菌數量,而絲狀真菌則減少。研究發現,即使在未種植任何作物的空地上,施用光合細菌菌液亦有相同的效果。
5、降解蔬菜上的殘留農藥:從噴施農藥后第10天開始,每667m2噴施光合菌肥原液500~1000ml每隔 5~7天天噴1次,共噴施菌液3次。在第3次噴施菌液后的第3天采集,以甲氰菊酯為例,一般對甘藍植株體內的降解率為61%左右;對辣椒植株體內的降解率為62.2%左右。
《光合菌蛋白肥肥》的使用注意事項
1、使用前,將菌液自然陽光光照1小時以上效果較好;稀釋后的菌液,置于陽光下數小時后再使用,效果更好。
2、光合菌肥最好在晴天上午或中午施用。
3、光合菌肥為活的生命體,切勿與滅菌劑、殺蟲劑或其他消毒劑同時使用。噴農藥后必須經1周后方可施用光合菌肥。若用光合菌肥消除或減輕農藥殘毒,請在噴農藥后3~10天,少量多次,噴施較低濃度的光合菌肥稀釋液。
4、上述使用方法均為經驗性的,使用時最好根據當地或現有條件,以及植物生長等具體情況,預作施用時期、施用濃度、施用次數與間隔期等試驗,方可確定較合理的使用方法。
復合菌肥液主要是由光合菌群、乳酸菌群、芽孢菌群、酵母菌、放線菌、根瘤菌等多種有益菌在特殊的培養基種,運用先進的發酵方法培育而成的一種呈弱酸性的復合微生物菌劑。復合菌液中的光合菌群,不僅僅在葉子上,而且在土壤、在水中都可以利用太陽光能合成抗氧化物質,氨基酸、糖類和各種生理活性物質,促進植物生長,促進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增殖;復合菌肥能夠使有機肥料不僅不臭反而散發出香味,能夠使植物的根部活力加強,提高吸收養分的能力,改善土壤微生態環境,增強微生物的群體協同作用,抑制有害微生物,促進有益微生物增殖,形成循環再生機制,復合菌肥還具有解磷、解鉀、固氮的功能,能夠使氮、磷、鉀呈游離態立體化匯集。同時,能夠改善土壤的酸、堿、粘、沙和易澇、易旱等不良性質,促進團粒化,提高土壤的保水和透氣性能。
復合菌群分泌、合成及其代謝產物,主要為有機酸、氨基酸、酶、活性激素、抗氧化酵素等,研究表明,這些物質可直接促進植物生長,能夠分解殘留的農藥,使土壤還原并處于原始抗氧化狀態,因此能夠恢復地力,使農作物生長環境得到改善,提高作物生長能力和抗病力。
【主要功能】
1、增強植物新陳代謝,促進光合作用,強化葉片保護膜,抵抗病原菌,促進種子發芽,促使根系發達,提高產量和品質 。
2、產生抗菌物質,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如產生的枯草菌素、乳酸等有益物質,能夠減輕并逐步消除土傳病蟲害和連作障礙,并且可抑制雜草的滋生。
3、有益菌群與土壤中放線菌等共生共殖,形成良好的作物生長環境,提高并轉化土壤肥質,快速恢復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
?4、發酵肥料:菌液稀釋液與松針、雜草、麩皮、米糠、次粉、粉碎的玉米棒、粉碎的蘑菇菌棒、木薯渣、秸稈粉、豆粕、菜粕、豆腐渣、殘羹剩飯、動物糞便等充分發酵后作為營養基質使用,可以使土壤中速效鉀提高5%左右,速效磷提高31.2%左右,全氮提高15.5%左右。堅持使用可使土壤變得越來越肥沃,蚯蚓等有益土壤動物倍增,增強土壤的滲水、保水、透氣性能,能夠顯著促進土壤的團粒化。?
?5、改善蔬菜和水果的品質:能夠明顯提高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外觀,使農產品味美可口,且無化學污染;能夠使葉菜類蔬菜、大豆、糧油作物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且效果較為顯著;可大幅度提高瓜果類保花、保果率,且明顯提高單果重、糖度和保鮮度;顯著提高農產品的品質。
6、提高花卉的品質:經驗表明,將復合菌肥在花卉上使用,可使花卉提前開花,且花朵增多更加鮮艷,明顯延長花期。
【用法用量】??
1、使用300~500倍稀釋液浸種、拌種、泡根、葉面噴施或噴灑;秸稈還田后,先噴灑菌液,然后翻耕,能夠加速秸稈的分解和能量轉化的速度。
2、制作生物發酵肥、施入土壤中作基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3、直接使用:用水稀釋300倍液,噴施葉面,澆灌土壤。
4、與化肥配合使用:可以葉面噴施,根部澆灌或隨水沖施。能夠起到一減二升三改善的效果。一是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二是轉化提升肥力,三是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使土壤不因使用化學肥料而板結。配合使用方法:使用原需要化肥量的1/3或2/3,加入適量紅糖用水溶解后加入復合菌原液,攪拌均勻后直接噴施或澆根,也可澆水時配合沖施。參考比例:化肥1:紅糖(或葡萄糖)5:復合菌原液5:清水89。例如:化肥1克(斤、公斤)+紅糖5克(斤、公斤)+復合菌原液5毫升(升)+清水89毫升(升、公斤),攪拌均勻直至完全溶解,即配成百分比的活性肥液。正常一畝地使用1~2公斤(1~2升)復合菌肥原液。?
5、制作防蟲液:復合菌防蟲液能增強植物新陳代謝,強化葉片保護膜的角質層,防止病原菌進入,它的酯成分在草食害蟲體內不分解,產生生理障礙致死,對線蟲等多種害蟲有顯著效果,但應及早使用,蟲害大面積發生時使用效果甚微。使用時的標準稀釋倍數為500~1000,霧狀噴施,葉片的正反兩面都噴到。防蟲液制作方法:準備1份菌液,1份紅糖,1份30度以上的白酒,10份清潔的水備用;將所有原料放入一個密閉的容器內(如礦泉水瓶)混合均勻,蓋緊瓶蓋,在環境氣溫20~30℃的情況下,避光密閉發酵3~7天左右。注意:發酵期間會產生大量氣體,導致容器鼓起,需要及時緩慢松動瓶蓋慢慢放氣,不要一下子擰開,以免菌液噴射而出污染衣服,若不慎濺入眼睛,立即使用大量清水沖洗眼睛,嚴重請立即就醫。待發酵氣體放完后,立即蓋緊瓶蓋,每日重復放氣一次,直到氣體不再產生,能聞到酸甜香味時,表明發酵成功。貯存時保持密閉,置于陰涼、干燥處,通常發酵好的防蟲液可保存6個月左右。
?6、發酵生物肥:使用麩皮、面粉廠下腳料(次粉、黃粉)、谷糠、廢棄蔬菜、松針、雜草、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粉碎)、莖葉、鋸木屑、酒糟渣、食用菌基質殘渣、餅粕等混合攪拌;按菌液1:紅糖1:原料總量300~500:清水30~35(視材料干濕增減水量,使含水率約為60%左右)。配置方法:先溶化紅糖倒入水中,再加入復合菌液,然后與原料混合拌勻,層層堆碼并壓實,然后用塑料薄膜嚴格密封,厭氧發酵(正常夏季10天,冬季15天),發出酒曲香味或出現白色、紅色菌絲,表明發酵成功。也可使用水泥池、塑料容器等(最簡單的是,在地上挖一土坑);操作方法:使用300倍復合菌液,先用菌液將容器底部及四壁噴灑一遍,然后每放一層(約20公分左右厚)物料,噴灑一次復合菌液,直到填滿發酵容器,然后嚴格密閉,大約發酵10~15天,有酒曲香味散出,打開容器若發酵基質表面出現白色、紅色菌絲即可使用;發酵中如溫度達50℃以上,應翻動,降溫后再密封發酵,以免破壞有效物質。密閉發酵的生物肥可保存3個月。
【注意事項】
1、復合菌肥最好在雨后或傍晚,氣溫20~30℃時使用,效果最好。
2、復合菌肥為活的生命體,切勿與滅菌劑、殺蟲劑或其他消毒劑同時使用。噴施消毒、殺蟲的農藥后須1周后方可施用復合菌肥。消除或減輕農藥殘毒,請在噴農藥5天后,少量多次噴施較低濃度的復合菌肥稀釋液。
3、上述使用方法均為經驗性的,使用時最好根據當地以及植物生長等具體情況,預作施用時期、施用濃度、施用次數與間隔期等試驗,方可確定較合理的使用方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