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體系的發展歷史?
一、質量管理體系的發展歷史?
質量管理發展的歷史到今天已經進了第五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初到30年代
以質量檢驗把關為主,是從半成品或者產品中間挑出廢品和次品,是一種事后把關式的管理,它依靠的是檢查人員的經驗和責任心。
2.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之間
這個階段是統計質量控制階段。適應生產力大發展的要求,利用數理統計的原理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從而采取處理措施,把質量檢驗發展到由事后把關變成事前控制。
3.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
進入了全面質量管理的階段,開始叫TQC,后來發展到TQM。最主要特點是:抓質量不僅僅是抓生產制造的質量,更是從源頭抓起,貫穿于從設計開始一直到售后服務的全過程,要動員全體員工、全體人員來參與這項活動,要以顧客為關注的中心來開展活動。因此全面質量管理意味著是全攻全守型的階段。
4.第四個階段也是20世紀60年代
這同時還是質量保證階段。就是我們所說的QA,以軍工企業為代表,它把企業一切應該做的事情訂立成質量手冊,通過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的質量表格文件來控制,它的觀點是想到的就要寫到,寫到的就要做到。用嚴密的程序手冊來保證過程的進行。一直延續到我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ISO900族系列標準。
5.第五個階段是21世紀以后
零缺陷的質量管理,進入質量哲學時代,這是以美國克勞斯比為代表的。他主張抓質量,主要是抓住根本,就是人。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使質量獲得進步。它的目標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而且把每次做對作為奮斗方向。
回顧質量管理經營的五個階段,可以看到,我們的企業、國家現在處于一個混合階段。有很多企業在申報ISO900系列標準,有的在采用全面質量管理的手法和辦法,但是另外一方面卻又檢驗、把關都沒有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企業的質量管理是夾生飯,是混合性的管理。這也說明,我們的工作有很多難點。
二、質量管理體系知識?
1. 了解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2. 掌握質量管理體系的產品設計、生產、檢驗、服務、變更管理等相關知識;3. 熟悉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規范,包括體系手冊、過程說明書、質量管理計劃等文件;4. 熟悉質量管理體系實施平臺,如質量信息管理系統(QIM)、客戶滿意度測量系統(C)、故障報告系統(FRS)等;5. 掌握質量管理體系的審核、評價與改進,包括對質量管理體系的潛在問題的定期抽樣調查和評價等;6. 熟悉質量管理體系內領導力理論,特別是優秀的質量管理體系實現的領導方針、原則和行動;7. 懂得如何管理質量內涵、風險和不確定性;8. 理解質量調整、變更和開發工作技術;9. 理解品質過程的管理技巧,以及缺陷分析與預防的基本方法。
三、cma質量管理體系?
你好!CMA資質認定要求按照RB/T 214建立管理體系和運作。因此,建立管理體系是檢測實驗室向認證認可機構提出申請的基本條件。管理體系是外部對實驗室的能力和水平做出評價的依據。
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對實驗室的管理體系進行完善,是提高檢驗檢測質量的核心,也是實驗室的主要發展需求。管理體系是將人員、環境設施、技術、資源、管理等核心環節進行整合,最終達到質量和目標的協調一致,進而調動發揮每個環節的能動性,使其能夠為實驗室質量管理服務。
四、qms質量管理體系?
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當管理與質量有關時,則為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通常包括制定質量方針、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活動。
實現質量管理的方針目標,有效地開展各項質量管理活動,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這個體系就叫質量管理體系。
五、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是:
1.文件要求(必須予以滿足)
質量管理體系所要求的文件應予以控制。記錄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文件,應依據質量管理體系4.2.4的要求進行控制。
應編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規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文件發布前得到批準,以確保文件是充分與適宜的;為文件的充分性與適宜性,在文件發布前進行批準。
b)必要時對文件進行評審與更新,并再次批準;
c)確保文件的更改和現行修訂狀態得到識別;
d)確保在使用處可獲得有關版本的適用文件;
e)確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識別;
f)確保組織所確定的策劃和運行質量管理體系所需的外來文件得到識別,并控制其分發;
g)防止作廢文件的非預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廢文件時,對這些文件進行適當的標識。
2.記錄的控制(必須予以滿足)
為符合要求和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提供證據而建立的記錄,應予以控制。
組織應編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規定記錄的標識、貯存、保護、檢索、保存和處置所需的控制。
記錄應保持清晰、易于識別和檢索。
質量管理體系的總要求:
組織應:
a)確定質量管理體系所需的過程及其在整個組織中的應用;
b)確定這些過程的順序和相互作用;
c)確定為確保這些過程的有效運作和控制所需的準則和方法;
d)確保可以獲得必要的資源和信息,以支持這些過程的運作和監視;
e)監視、測量(適用時)和分析這些過程;
f)實施必要的措施,以實現對這些過程所策劃的結果和對這些過程的持續改進。
組織應按本標準的要求管理這些過程。
針對組織所選擇的任何影響產品符合要求的外包過程,組織應確保對其實施控制。對此類外包過程控制的類型和程度應在質量管理體系中加以規定。
注1:上述質量管理體系所需的過程包括與管理活動、資源提供、產品實現和測量、分析和改進有關的過程。
注2:外包過程是經組織識別為質量管理體系所需的,但選擇由組織的外部方實施的過程。
注3:確保對外包過程的控制并不免除組織滿足顧客和法律法規要求的責任。對外包過程控制的類型和程度可受下列因素影響:
a)外包過程對組織提供滿足要求的產品的能力的潛在影響;
b)對外包過程控制的分擔程度;
c)通過應用“采購過程控制”實現所需控制的能力。
六、aec質量管理體系?
ISO9001用于證實組織具有提供滿足顧客要求和適用法規要求的產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進顧客滿意度。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擴大和日益國際化,為提高產品的信譽、減少重復檢驗、削弱和消除貿易技術壁壘、維護生產者、經銷者、用戶和消費者各方權益,這個第三認證方不受產銷雙方經濟利益支配,公證、科學,是各國對產品和企業進行質量評價和監督的通行證;作為顧客對供方質量體系審核的依據;企業有滿足其訂購產品技術要求的能力。
凡是通過認證的企業,在各項管理系統整合上已達到了國際標準,表明企業能持續穩定地向顧客提供預期和滿意的合格產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公司以顧客為中心,能滿足顧客需求,達到顧客滿意,不誘導消費者.
七、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標準?
SO14000國際標準化的管理標準、ISO900認證國際質量標準和iso認證國際標準化組織。
八、質量管理體系分類?
質量體系按其建立的目的的不同區分為兩種:一種是企業根據與需方簽訂的合同的要求建立起的質量體系,保證產品質量滿足合同的要求,這種合同環境下的質量體系往往不夠完善;
另一種則是企業出于自身的需要,為取得廣大用戶、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信任,獲得經濟利益,贏得市場而根據市場的需要建立起的質量體系。質量體系又稱質量管理體系,它是建立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并實現這些目標的一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九、質量管理體系概念?
質量管理體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管理體系。
質量管理體系是組織內部建立的、為實現質量目標所必需的、系統的質量管理模式,是組織的一項戰略決策。
十、iso 質量管理體系?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ISO,是一個全球性的非政府組織,是國際標準化領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織。
ISO成立于1946年,當時來自25個國家的代表在倫敦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以促進國際間的合作和工業標準的統一。于是,ISO這一新組織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
可以理解為:ISO質量管理體系就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為促進國際間的合作和工業標準的統一,按照一定程序發布的一系列工業標準的總稱。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