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監測是指哪些 生態環境監測是指哪些內容
一、生態環境監測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管理,促進監測事業健康發展,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定義與適用范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生態環境監測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生態環境監測是指依照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對環境質量、生態狀況和污染物排放及其變化趨勢的采樣觀測、調查普查、遙感解譯、分析測試、評價評估、預測預報等活動。包括對大氣、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聲、光、熱、生物、振動、輻射、溫室氣體等環境要素質量的監測,對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河湖、海洋、農田、城市和鄉村等生態狀況的監測,以及對各類污染物排放活動的監測。
第三條【工作原則和目標】
生態環境監測實行依法監測、科學監測、誠信監測的原則。
從事生態環境監測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標準、規范和規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保障生態環境監測活動的獨立、公正,維護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公信力和權威性。
第四條【地位與作用】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是服務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礎性公共事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納入同級人民政府編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保障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正常開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和鼓勵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參與生態環境監測活動,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制度化、規范化。
第五條【管理體制與部門職責】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制定生態環境監測標準規范,對生態環境監測統一監督管理。
國務院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草、交通運輸、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氣象等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分工,按照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標準規范,組織實施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監測活動。
縣級以上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監測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和本級人民政府依法規定的職責分工,實施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監測活動。
第六條【科技進步與表彰】
國家支持生態環境監測高新技術、先進裝備的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鼓勵開展新型污染物、應對新興環境問題和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涉及污染
二、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管理范圍有哪些?
1.空氣質量監測:監測大氣中的各種污染物含量,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PM2.5等。
2.5等。
3.土壤環境監測:監測土壤中的各種污染物含量,包括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氮、磷等。
4.固體廢物監測:監測固體廢物中的各種污染物含量,包括重金屬、有機物、危險廢物等。
5等。
6.放射性環境監測:監測放射性物質的含量和輻射水平,包括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性等。
7.生態監測:監測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系統服務等生態環境方面的指標。
8.環境突發事件監測: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監測和應急響應處理。
三、生態密度是指?
是指生境條件適宜某種群生長的實際單位空間中的種群個體數。
種群的特征取決于和生境的數量和質量相關的種群數量——生態密度。隨著生態密度的增加,野生動物死亡率也增加的類型。同一種群,在不同的兩年中,雖然密度一致,但死亡率卻不相同,而同一年中兩個不同地點密度一致的種群,其死亡率也不一致,原因就在于生態密度存在差異,是不同環境質量作用的結果。
四、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哪些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內容
環保,對于世人來說,這已經不再是陌生的詞語。保護環境。幾十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目前,氣候變暖、沙塵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種滅絕等生態危機已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人類文明的延續構成了嚴重威脅。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敲響警鐘,加強環保意識
良好的生存環境有利于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因而保護環境也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更是則無旁貸。從環保意識的普及度來看,雖然人人知環保,卻大多只是泛泛知之,既不深刻,也不具體。造成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學生自身的環保素養不夠,很多環保知識非常匱乏。
2. 盡管我們學校綠樹成陰, 但在對中學生環保意識的教育方面力度還是不夠。 組織中學生環保的活動缺乏。
3.社會媒體對環保的宣傳不透徹。針對以上現狀,學校應大力支持,高度重視,做宣傳教育活動。并增加相關關于環保的選修課程等手段來增加大學生的環保知識。結合與環保有關的國內國際節日積極展開宣傳,通過廣播站、電視臺等數字媒體以及學校報社、雜志專刊等紙質媒體,雙管齊下,宣傳環保知識。舉辦有關環境保護的講座,幫助大家了解中國環境現狀,認清基本事實,為提高中學生環保意識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來。作為當代學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覺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才能更好的“環保”。更重要的是,將環保的理念與知識傳播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共建美好明亮的世界。
(二)落實點滴,從小事開始,從你我開始
環保不是作秀。學生的環保活動應該從自己做起,從小事情做起,不要過多的追求回報,只有自己擁有一顆積極向上,端正熱忱的環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別人。學生首先要轉換自己還比較傳統的環保觀念和意識,意識到環保不僅僅是不污染環境, 還包括“不浪費資源”,包括“資源的循環利用”,包括“產品的清潔生產”等等,自覺的把環保習慣容入到現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從而去影響和帶動更多身邊的人來關注和參與環保 讓環保成為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習慣。作為當代學生,要從身邊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環保意識,從點滴做起,將每一件與環保相關的事都落到實處,并非簡單喊喊口號。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踐踏草坪;節省用紙,廢紙再利用;節約用水,隨手關閉水龍頭等。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環保是日久天長的工夫,需要一點一滴的努力,更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環保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干好每一件小事情,一步步的實現預定的小目標,最終,我們一定會有所收獲。
(三)志愿服務,有你有我
積極參與環保志愿服務,成為一名光榮的環保志愿者。環保志愿者也是大學生可以實現環保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成為一名環保志愿者,不需要你是否具有專業的環境知識,也不必看重你是否有國人的環保技能,只要你擁有一顆熱忱的環保之心,有一份無私的奉獻精神。作為志愿者,我們要充分利用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環境保護節日,參加義務植樹、環保宣傳、環保下鄉實踐等活動,提高自身的環保理念,從實踐中履行青年對于環境保護的責任和承諾。
環境保護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個話題,更是一種意識、一種理念和一種生活方式。環境保護不但需要政府和專家學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廣泛參與,更需要你、我、他的實際行動。建設生態文明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延續人類文明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做到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生態良好,維護和改善人的生存發展條件。在新形勢下培育生態環境文明意識,必須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找尋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實踐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說,必須堅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倡導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華麗,進行適度消費。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活動。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關心自己,關心學校環境,關心社會和國家,關心世界,關心整個宇宙。積極參與,深入思考,不斷實踐,勇于創新,為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處自己的一份力!
五、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是干什么?
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要是負責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和評價工作,承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負責轄區內重點排污單位監督性監測,受地方政府委托做好執法監測、生態環境科研、規劃、評估等相關工作,為各級政府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承擔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業務技術指導,為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六、生態發電是指什么?
生態電廠就是指用來發電的(如煤、石油、核燃料等),且其開采過程對環境沒有負面影響;在發電過程中不污染環境;發電后產生的廢物會得到妥善處理,使其對環境的威脅降到最低。
全國最大的魯北生態電廠深圳寶安垃圾焚燒發電廠是內地首座生態發電廠。整個電廠形成一條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兩臺機組年發電量達35億千瓦時,可有效緩解魯北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
七、生態功能區是指?
生態功能保護區是指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蓄洪水、防風固沙、維系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內,有選擇地劃定一定面積予以重點保護和限制開發建設的區域。
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區域重要生態功能,對于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協調流域及區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和地方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八、生態公眾是指什么?
生態公眾,是指參與保護生態系統并能夠獲得生態權益的公眾。
生態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確保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旅游活動。
特征:
(1) 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
(2) 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游造成大的破壞。
(3) 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自然,這也有利于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
(4) 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這些責任包括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責任,對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等。由于生態旅游自身的這些特征能滿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給的需要,從而使生態旅游興起成為可能。 大眾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動參加者的范圍已擴展到普通的勞動大眾。大眾旅游的另外一層含意則是現代旅游活動開始形成以有組織的團體包價旅游為代表的大眾型旅游模式,并且形成廣大民眾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所謂大眾型,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組織和安排下,借助各類旅游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按照規定的時間、線路和活動的內容,有計劃的完成全程旅游活動。
九、生態補償是指什么?
? ? ? ?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促進補償活動、調動生態保護積極性的各種規則、激勵和協調的制度安排。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生態補償指對由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給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的破壞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補償、恢復、綜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廣義的生態補償則還應包括對因環境保護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的居民進行的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政策上的優惠,以及為增進環境保護意見,提高環境保護水平而進行的科研、教育費用的支出。
十、生態位是指什么?
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又稱小生境或是生態龕位,生態位是一個物種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本身生活習性的總稱。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位,借以跟其他物種作出區別。生態位包括該物種覓食的地點,食物的種類和大小,還有其每日的和季節性的生物節律。這個概念是由Joseph Grinnell于1917年首次提出的。它在許多方面有廣泛應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