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土壤學的發展歷程?
環境土壤學的發展歷程?
環境土壤學發展歷程是:從17 世紀中葉開始,農業科學探索與試驗得到初步發展。
以李比希的礦質營養學說(1840)、蓋德羅依茨的土壤吸附學說(1848)、法魯的農業地質學說(1865)、道庫恰耶夫的土壤發生學說(1874)和Hilgard 的土壤形成理論(1893)為代表的經典理論奠定了近代土壤科學的發展基礎。
20 世紀初,國際土壤科學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在此期間,國際土壤學會成立。20 世紀30 年代,通過膠體化學、微生物學的發展,開始建立了土壤化學、土壤物理化學及土壤微生物學。
期間,俄羅斯土壤學家威廉斯提出了土壤生物—有機體及土壤肥沃性的概念,并創立土壤生物學,這被認為是近代土壤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隨后的1938 年美國土壤學家Matson 根據物質循環的觀點,提出土壤是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氣圈相互作用的產物。1942 年,美國土壤學家Jenny 在發表的《土壤形成因素》一文中系統的討論了土壤形成與氣候、生物、地形、母質和和成土時間等的相互關系,并提出了土壤狀態與形成因素間發生演化的相關性,其狀態因子理論及成土因素方程,對發生土壤學研究起到重要影響。
環境工程學習的課程介紹環境工程專業學什么
1、環境工程學習的課程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核塵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噪聲控制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監測、固體廢物處理技術、電廠水處理技術、電廠脫硫及除塵、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及上機實習、水力學實驗、微生物實驗、環境監測實驗、水處理實驗、空氣污染控制、土壤學、環境影響評價、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大學物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大學計算機基礎、物理性污染控制、專業孫首英語。補充材料:環境工程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2、環境工程主要研究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環境污染問題的改善和防治、環境質則氏數量的提高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環境工程建設、環境監測、污染防治,比如飲用水的過濾和消毒等水處理工程的規劃、空氣、水資源污染物的監測和分析、土壤污染、水污染問題的改善和防治。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