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丹江水庫哪些范圍不是禁釣區?
答:都是禁釣區,丹江水庫全范圍禁止釣漁。
2019年底,長江白鱘被宣告永久性滅絕,白鱘的挽歌已然響起,然而,長江中其他的旗艦物種,如江豚、中華鱘的命運還掌握在人類手中。為了保護生態,保護物種多樣性,長江不得不實行了為期10年的禁漁。
丹江口大壩截斷的是漢江,這屬于《長江十年禁漁》規定的“主要支流”,也就是說丹江口水庫也要跟長江一樣實行十年禁漁,目的是為了保護丹江口的漁業、保護生態系統,通過十年的時間,給大多數魚類爭取兩到三代的繁衍。
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水域橫跨鄂、豫兩省,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被譽為“亞洲天池”。
水庫由1958年修建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和2005年10月開工的丹江口大壩主體加高工程完工后蓄水形成,總面積達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近300億立方米,以供水、防洪、發電為主,兼具灌溉、養殖等功能。
丹江口水庫水質連續25年穩定在國家二類以上標準,水質保持優良。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開始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個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
這里氣候適宜,空氣清新,日照量最高。丹江口大壩附近水質透明,水面寬闊,風平浪靜,使水庫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旅游等綜合效益。
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曾經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中上游(屬長江流域),總面積846平方公里,有“亞洲天池”之美譽,是漢江的天然水位調節器。
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94.8億立方米,水庫來水量大部分來自于漢江和漢江的支流丹江。丹江口大壩加高以后,水庫正常蓄水位將從157米提高至170米,庫容將從174.5億立方米增加到290. 5億立方米,水域面積將達1022.75平方公里。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四個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一期工程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中遠期規劃每年調水量將達130億立方米,將有效緩解中國北方的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
丹江口水庫,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庫區還涉及到湖北省鄖縣、張灣區、鄖西縣等)和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之間,水域橫跨鄂、豫兩省。由湖北境內的漢江庫區和河南境內的丹江庫區兩大部分組成。
20世紀50年代末期國家興建的丹江口水利樞紐是綜合開發和治理漢江流域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便是丹江口大壩下閘后,攔截漢江蓄水后形成的。水庫水面最寬處在被淹沒的李官橋鎮一帶,東西寬為20多千米;最窄處在關防灘一帶,兩岸夾峙不足300米;庫區水位最深處在湖北省丹江口市與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之間臺子下的省界江心,深達80余米。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由攔江丹江口大壩、丹江口水力發電廠、升船機和兩個灌溉引水渠四部分組成。
丹江口大壩高為162米,混凝土大壩壩高97米,大壩總長2494米(其中混凝土壩長1141米),設計蓄水水位157米,相應庫容為174億立方米,平均泄洪能力為9200立方米/秒,電站裝機6臺,單機容量為17萬千瓦時,年發電量為45億千瓦時。丹江口大壩升船機經過改造升級后一次可載重300噸級駁船過壩。
丹江口大壩,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城區,大壩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開工,歷經8年的建設,丹江口大壩“長”高了近15米,從162米加高至176.6米。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順利實施,丹江口大壩今后將蓄水至170米,比過去的蓄水水位抬高13米。
丹江口水庫的調度由水利部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負責,水上行政由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湖北漢江集團)執行。兩個引水渠渠首分別是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的陶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取水口,設計流量為 500立方米/秒)和位于湖北省的清泉溝隧洞(設計流量為100立方米/秒)。
丹江口水庫是目前中國功能最全、效益最佳的特大型水庫之一,在防洪、發電、航運、灌溉、養殖以及旅游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優勢。丹江口水利樞紐被國家領導人稱贊為中國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之一。
2009年12月28日開工的南陽淅川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將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取水口,被稱為水龍頭。建筑物主要有引渠、重力壩、引水閘、消力池、電站廠房和管理用房等。供水直達中國北方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遠期年調水130億立方米。
自1987年丹江口水庫開始有監測數據的連續25年來,庫區水質一直穩定在國家二類及以上標準。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丹江口水質監測站,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內的28個水質監測指標,全年大部分時間都屬于國家一類標準,僅在汛期總磷和高錳酸鹽兩項指標屬于國家二類標準,高于調水要求的三類水質標準。
重大影響:漢江總長度的四分之三以上,流經湖北省境內,在湖北省的中部和長江一起,沖積形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湖北省重要的城市集群——江漢平原。從丹江口水庫調水之后,漢江中下游水量大幅減少,將對湖北中部,漢江沿線廣大地區的生產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帶來重大的不利影響。
為緩解從漢江調水后對湖北的不利影響,在湖北省的荊州市荊州區和潛江市之間,興建中國現代最大的人工運河——引江濟漢工程,以長江之水補給漢江下游。
引江濟漢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之一。
自水庫建成幾十年來,共攔蓄、削滯漢江上游發生的上萬立方米每秒的洪水59次。解除和緩解了湖北武漢、襄陽等23個縣市1億多人口及1860多萬畝耕地的洪水威脅,其抵御洪水的能力達到了百年一遇的標準。
從水庫引水渠首引水,年均引水9億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萬畝。其灌溉效益已達5億元以上。這使昔日“水貴如油”的豫西南南陽盆地(南襄盆地)和鄂西北“三北”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商品糧基地。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