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環境監測(地質災害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一、地質災害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區別?
地質災害治理是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結合各種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的修復污染環境的方法。
地質災害防治是指對不良地質現象進行評估,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技術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防止或減輕災害發生的目的。
二、地質災害類型?
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等。
1、崩塌:
它是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
2、滑坡:
它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3、泥石流:
它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
4、地面塌陷:
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5、地裂縫:
主要是發生在土層中的裂隙或斷層。構造成因的地裂縫在地表常呈多級雁列式的組合型式,有的可連結成巨大的裂縫。
三、地質災害預警級別,地質災害預警什么意思?
地質災害預警包括藍黃橙紅四個級別:藍色預警是指預計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一般;黃色預警是預計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橙色預警是預計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紅色預警是預計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極大。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是指地質和氣象部門依據當前環境發布的災害預警。
四、地質災害名言警句?
1、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方針。
3、房前屋后,高陡邊坡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易發區。
4、邊坡隱患險于明火,防治避讓勝于救災。
5、人為削坡和連續降雨是誘發地災的主要影響因素。
6、加強監測,預防地質災害。
7、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在農村。
8、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美好家園。
9、認識地質災害,預防地質災害。
10、地質災害猛如虎。
11、監測避讓,群測群防。
12、群測群防,防治地質災害。
13、地質災害防治以避讓為先。
14、地質災害防治從宣傳開始。
15、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16、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7、防治地質災害人人有責。
18、以人為本防地災,預防為主保平安。
19、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五、地質災害防治條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很多屬于公益性質,常涉及各方面的利害關系,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法規去加以協調;依賴群眾去實施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也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法規去推動、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要依靠各級政府,并涉及很多有關行業,需要明確各自的職責關系和工作制度。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并制定、完善有關的政策、法規,以便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動員,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
六、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第一條 為防治地質災害,保護和改善地質環境,保障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本制度所稱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地質環境變化,給經濟建設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地質事件,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礦坑突水、海水入侵等。
本制度所稱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和歷史上發生地質災害的頻率、規律等情況劃出的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本制度所稱地質災害危險區,是指已出現地質災害征兆,并存在繼續發展的趨勢,預計近期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第三條 本制度適用于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地震災害防治管理工作和礦山作業、建設、水利、電力、交通等專業工程建設、維護中發生的小型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不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協調、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第六條 縣以上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助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地質環境的義務和制止、舉報破壞地質環境、誘發地質災害行為的權利。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阻撓、妨礙地質災害防治和監督管理工作。
禁止侵占、損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及其設施、設備、用地。
七、地質災害隱患清單?
1.大壩及各類建筑物及構筑物周邊斜坡及邊坡變形、滑坡,以及地基不均勻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導致建筑物變形、開裂、跨塌、傾倒、陷落等,并可能形成掩埋危害;
2.大壩及各類建筑物邊坡危巖、浮石、掛渣形成的崩塌危害;
3.壩基、堰基滲漏及繞滲,導致地基巖土體滲透變形、破壞等;
4.施工區沖溝、支流出現洪水、泥石流等形成沖毀、淤埋災害。
八、地質災害上報流程?
地質災害災情速報
(一) 地質災害分級
地質災害按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個等級。具體標準如下:
1.特大型:
因災死亡和失蹤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
2.大型:
因災死亡和失蹤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
3.中型:
因災死亡和失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
4.小型:
因災死亡和失蹤3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
(二)速報原則
情況準確,上報迅速,縣為基礎,續報完整。
(三)速報程序
1.發生特大型地質災害后,災害所在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于6小時內速報市 (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越級速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部,并根據災情進展,隨時續報,直至調查結束;
特大型地質災害由國土資源部或委托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委托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進行調查處理的,最終形成的應急調查報告應盡快上報國土資源部。
2.發生大型地質災害后,災害所在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于 12 小時內速報市(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越級速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部,并根據災情進展,隨時續報,直至調查結束。大型地質災害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并將最終形成的應急調查報告上報國土資源部。
3.發生中型地質災害后,災害所在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于24小時內速報市(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越級速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中型地質災害由市(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并將應急調查報告上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4.發生小型地質災害后,災害所在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及時向市(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并負責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
九、地質災害預警信號?
地質災害的預警信號由弱到強依次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等四個等級,達到三級二級、一級時進行預警,三級:即黃色預警,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比較大。需要采取防御措施,提醒災害隱患點的居民、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密切關注天氣預報。二級就是橙色預警。
十、地質災害風險定義?
中國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危險等級)的概率。
中國地質災害風險性內涵:
①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概率;
②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單元是地質災害危險區;
③中國地質災害承災體易損系數=1,按最危險考慮,全毀;
④風險概率用暴雨頻率代替;
⑤地質災害風險性只比地質災害危險性多1個“風險概率"。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