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環境監測(農田環境監測系統)
一、哪些農田不是基本保護農田?
一般來說,沒有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就不是基本農田?;巨r田內限制很多。嚴禁在農田上從事非農業項目、基本農田嚴禁種樹或者搞綠化景觀、毗鄰公路的基本農田兩項放寬標準、禁止破壞基本農田土層,倒賣土方、造魚塘等等、基本農田上禁止搞果園,種植經濟類作物。
二、環境監測司和環境監測站的關系?
一般來講,環境監測機構是由同一級政府的環境主管部門設立,比如說國家環境保護部,下設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環境監測總站為獨立的法人單位,工作上受環保部領導,所以環保部為方便管理,在部內設立監測司,管理和指導環境監測總站;省級的環境主管部門為環保廳,下設環境監測中心站,一般設立監測處管理環境監測中心;地市級、縣級下設環境監測站,一般設立監測科(或其他科室代管)管理監測站。
三、農田對聯?
上聯:種田免稅農民高興,下聯:財務公開百姓放心。
上聯:禽語引煙霞,一園蔬果隨風笑;下聯:稻花香午夢,滿畈茶葵向日榮。
上聯:居有樓,行有車,昨天如夢;下聯:田免稅,學免費,今日成真。
上聯:時雨惠三農,和諧更萬象;下聯:薰風榮百業,發展又一春。
四、農田造句?
可以造句:他家有一大片綠油油的農田。
五、農田被洪水沖毀導致農田流失?
1. 土壤流失加劇
特別是坡地,經暴雨沖刷后,表土層(耕作層)的肥沃土壤被帶走,底土礫石裸露,土壤的良好耕作性能受到破壞。據測算,坡耕地表土層平均減少了0.2~0.3厘米厚,平均每畝耕地流失表土20多噸,地表腐殖質全部被沖刷走,光山禿嶺、崖石裸露的現象隨處可見,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
2. 地勢低洼的湖田(冷浸田、泥爛田)有毒物質增多
一般情況下,各地均有地勢低洼的農田(特別是湖田),有的由于無法及時排水,致使浸泡的時間長達1~2個月,長期的積水浸泡后會出現泥溫低、泥腳深、泥爛而難以耕作,土壤中還原性強的有毒物質大量聚集,導致土壤耕作性能下降,生長的作物根系容易受其危害而腐爛,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如不及時加以改造,這部分農田很容易成為作物高產的拖腿田。
3. 被淹土壤結構破壞嚴重
在暴雨的沖擊下,各地水打沙壓(即受到雨水的沖蝕和帶來的流沙堆積)的農田逐年增多,洪水挾帶的泥沙打壓被淹的農田,使農田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原來的耕作層被沙覆蓋,退水后土壤表面出現了一層厚薄不一(一般5~10毫米厚)、顆粒極細的微團粒(作物在這種微團粒結構的土壤中無法生長或生長不良),易結塊起皮,像覆蓋了一層塑料薄膜,阻斷了耕作層土壤與大氣相通,土壤有益微生物數量減少50%~100%,活性降低80%以上,嚴重影響了作物根系正常吸收養分,這部分土壤恢復起來較費時,難度較大,更值得引起注意。
六、高標準農田還是高效農田?
個人認為是高標農田。
高標準農田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2019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國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1]2021年9月20日,《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公布,《規劃》提出到2030年,中國要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5]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七、環境監測前途好嗎?
工程造價要好很多,前景也好判斷好不好其實是要根據有沒有技術含量,這個工作有沒有技術含量造價這一行是越老越吃香的,環境監測什么的這些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東西,很容易就能學會,但是對應的工資也不會高如果您想待遇高,一定是工程造價了。工程造價有經驗了都是按照年薪的。10幾萬很正常
八、環境監測最佳時間?
?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大氣環境中的污染物,由于受污染源的源強分布及氣象、地形條件的變化,使其濃度也相對于時間作不停的周期性變化。
目前全國環保系統尤其是縣及中、小城市現行的“大氣環境污染例行監測”中,每季監測五天,每天進行四次監測。但對每天這四次的監測時間未能明確。同時也未給“確定監測時間”的方法。
九、環境監測系統包括?
它是以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為核心,管理大量環境監測信息和數據儲存的信息系統。利用環境監測管理系統可以加強對環境污染監測數據的處理,能夠快速有效的對環境進行準確監測。系統主要包含監測儀器層,數據采集層,數據庫層,功能模塊層及 Web 界面層。
十、傳統環境監測目標?
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具體歸納為:
1、根據環境質量標準評價生態環境質量;
2、根據污染分布情況,追蹤尋找污染源,為實現監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據;
3、收集本底數據,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研究環境容量、實施總量控制和目標管理、預測預報環境質量提供數據;
4、為保護人類健康、保護環境,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制訂環境法規、標準、規劃等服務。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