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的定義是什么(環境監測的定義是什么?淡淡你的理解)
一、作業環境監測的定義?
環境監測是指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間斷地或連續地對環境化學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進行現場的監測和測定,作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
環境檢測的過程一般為接受任務,現場調查和收集資料,監測計劃設計,優化布點,樣品采集,樣品運輸和保存,樣品的預處理,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等。
環境監測的對象: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污染組分。
環境監測包括:化學監測,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生態監測。
二、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單位定義?
是指依法成立,依據相關標準和或規范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結果,并能夠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專業技術機構。
生態環境檢測檢測機構的職能是進行生態環境監測。所謂生態環境監測,是指運用化學、物理、生物等技術手段,針對水和廢水、環境空氣和廢氣、海水、土壤、沉積物、固體廢物、生物、噪聲、振動、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輻射等要素開展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的監測活動。
三、環境監測的目的是什么?
環境監測的目的從本質上說有三個方面:(1)執行有關環境保護法規和衛生法規,通過監測檢驗和判別工業排放物濃度或排放量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檢驗和判別環境質量是否達到國家標準的要求。
(2)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環保設施能力,通過監測明了環保設施運行效果,以便采取措施和管理對策,達到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
(3)為了開展科學研究或為環境質量評價提供依據.開展環境科學的研究或進行環境質量評價都需要通過環境監測提供必要的數據,來掌握污染物運動的規律性,探索自然、人類、社會之間的奧秘。
四、環境監測粉塵是什么?
粉塵是指生產性的,一般指生產原料或產品在生產過程帶出來的粉塵。
五、環境監測是什么大類?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是環境立法、環境規劃和環境決策的依據。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分類
按其監測目的,環境監測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監視性監測
監視性監測又稱為例行監測或常規監測,是對指定的有關項目進行定期的、長期的監測,以確定環境質量及污染源狀況、評價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環境標準實施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這是監測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廣的工作。監視性監測包括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的監督監測。
(2)特種目的監測
特種目的監測又稱為應急監測或特例監測,包括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糾紛仲裁監測、環評要求進行的監測、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等。
(3)研究性監測
研究性監測又稱為科研監測,是針對特定目的的科學研究而進行的高層次的監測,例如環境本地的監測及研究、標準分析方法的研究、標準物質的研制等。
六、環境監測專業是什么?
《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課,也是該專業的學生從初學者成長為有能力的環境監測崗位人才過程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校企合作開發的基于環保企業實際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課程。
《環境監測》是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學生從事環境類相關工作崗位所需學會的必修課程。
環境監測課程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環境監測崗位工作
七、環境監測是什么單位?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是承擔國家環境監測任務,引領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為國家環境管理與決策提供監測信息、報告及技術支持,對全國環境監測工作進行技術指導。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于 1979 年底由國家批準建設,1980 年正式組建,主要職責:作為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中心、網絡中心、數據中心、質控中心和培訓中心,主要職能是承擔國家生態環境監測任務,引領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為國家生態環境管理與決策提供監測信息、報告及技術支持,對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具體承擔以下職責:
1.承擔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與評價工作。負責收集、匯總、審核和管理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與信息。編制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生態環境質量報告和其他生態環境監測報告。開展全國及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變化規律、發展趨勢研究。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技術方法研究。
2.承擔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技術支持工作。負責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技術指導。承擔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能力建設規劃和項目編制的技術支持工作。負責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的日常運行維護。
3.承擔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建設。研究擬訂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路線、技術規范和分析方法標準,并指導各級監測站實施。組織編制生態環境監測科技和標準發展規劃,承擔相關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指導解決監測技術問題。承擔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標準化建設技術支持與指導工作。負責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相關工作。
4.承擔國家生態環境監測任務。制定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技術方案,組織開展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國界河流水質、重點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開展城市空氣質量、沙塵天氣對空氣質量影響、酸沉降、顆粒物組分、光化學污染、溫室氣體監測。管理國家空氣質量背景站、區域(農村)站,并組織開展生態環境背景值、區域(農村)環境監測。組織開展土壤、地下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組織開展全國和重點區域生態狀況調查與監測。組織開展物理環境監測。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專項調查、監測、研究與評估。
5.承擔全國生態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量值溯源與傳遞的技術支持工作。擬訂生態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牽頭開展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運維質量監督檢查。承擔計量認證和省級生態環境監測站技術人員持證上崗考核的技術工作。承擔生態環境監測部門最高計量標準器具建立運行、量值溯源與傳遞工作。承擔進入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監測儀器、設備的質量監督檢驗和適用性檢測工作。承擔對生態環境監測標準樣品的質量監督。
6.承擔生態環境部下達的污染源監督監測、執法監測和專項調查監測工作。負責收集、匯總和管理全國污染源排放數據與信息。承擔污染源監測的新技術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監測、統計與核算技術支持。承擔生態環境部下達的城市、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工作。開展生態環境風險預警監測。
7.組織開展全國和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和大氣重污染過程預報工作,組織開展水生態環境質量預報預測及其他預測評估等研究性工作。
8.負責全國生態環境應急監測的技術指導。承擔生態環境部下達的重大污染事故現場應急監測,協助污染事故調查。承擔國家重大活動生態環境質量保障監測和國內國際重大污染事故糾紛仲裁監測。承擔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支持與技術研究工作。
9.承擔全國生態環境統計的技術工作。負責全國生態環境統計數據的收集、匯總和綜合分析,編制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等統計報告。
10.承擔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培訓。擬訂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培訓規劃、計劃并組織實施。
11.開展國際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交流與合作。負責國家涉外生態環境監測的技術工作。承擔生態環境部下達的環境履約監測工作。
12.負責對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技術指導。
13.承辦生態環境部交辦的其他事項。
八、定義""的定義是什么?如何下定義?
定義是通過列出一個事物或者一個物件的基本屬性來描寫或者規范一個詞或者一個概念的意義。被定義的事物或者物件叫做被定義項,其定義叫做定義項。 比如“一個單身漢是一個未婚男子”這個定義中“單身漢”是被定義項,“未婚男子”是定義項。定義中的“一個”和“是”均可以使用符號取代,比如使用:=這個符號,上面這個定義可以轉寫為:“單身漢:=未婚男子”。一般來說一個定義像上面這個例子一樣往往是表達被定義項與定義項之間的等同的句子。
九、tod是什么項目環境監測?
TOD是總需氧量,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質,主要是有機物質在燃燒中變成穩定的氧化物時所需要的氧量,結果以O2的mg/L表示。
TOD值能反映幾乎全部有機物質經燃燒后變成CO2、H2O、NO、SO2…所需要的氧量。它比BOD、COD和高錳酸鹽指數更接近于理論需氧量值。但它們之間也沒有固定的相關關系。有的研究者指出,BOD5/TOD=0.1-0.6;COD/TOD=0.5-0.9,具體比值取決于廢水的性質。TOD和TOC的比例關系可粗略判斷有機物的種類。對于含碳化合物,因為一個碳原子消耗兩個氧原子,即O2/C=2.67,因此從理論上說,TOD=2.67TOC。若某水樣的TOD/TOC為2.67左右,可認為主要是含碳有機物;若TOD/TOC>4.0,則應考慮水中有較大量含S、P的有機物存在;若TOD/TOC<2.6,就應考慮水樣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能含量較大,它們在高溫和催化條件下分解放出氧,使TOD測定呈現負誤差。
十、環境監測數據的五性是什么?
環境監測數據具有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簡稱“五性”)。
1.代表性( representation)
代表性是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時間、地點,并按規定的采樣要求采集有效樣品。
2.準確性( accuracy )
準確性指測定值與真實值的符合程度,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受從試樣的現場固定、保存、傳輸,到實驗室分析等環節影響。
3.精密性(precision)
精密性和準確性是監測分析結果的固有屬性,必須按照所用方法的特性使之正確實現。
4.可比性( compatibility)
指用不同測定方法測量同一環境的某污染物時,所得出結果的吻合程度。
5.完整性( completeness)
完整性強調工作總體規劃的切實完成,即保證按預期計劃取得有系統性和連續性的有效樣品,而無缺漏地獲得這些樣品的監測結果及有關信息。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