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環保的資料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刮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占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里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一、大氣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見圖3-1)。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強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為60微克/米3。以宜賓、貴陽、重慶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區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及河南、陜西部分地區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較為嚴重。 2.污染來源 能源使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斷上升。 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劇增長之勢。這是導致西南地區酸雨污染歷時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機動車尾氣。近幾年來,我國主要大城市機動車的數量大幅度增長,機動車尾氣已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 此外,汽車排放的鉛也是城市大氣中重要的污染物。 二、水污染 1.污染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水利部門報告顯示, 1997年,我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分地區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與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長增加了6.3個百分點,豐水期增加了5.5個百分點,在所評價的5萬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極為嚴重的河道占12%。 全國七大水系的水質繼續惡化。監測的67.7%的河段為Ⅲ類和優于Ⅲ類水質,無超Ⅴ 類水質的河段。 黃河面臨污染和斷流的雙重壓力。監測的66.7%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揮發酚、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 珠江干流污染較輕。監測的62.5%的河段為Ⅲ類和優于Ⅲ類水質,29.2%的河段為Ⅳ類水質,其余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總汞。 淮河于流水質有所好轉,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狀況改善明顯。干流水質以Ⅲ、Ⅳ類為主,支流污染仍然嚴重,主要污染指標為非離于氨和高猛酸鹽指數。 海灤河水系污染嚴重,總體水質較差。監測的50%的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遼河水系總體水質較差,污染嚴重。監測的50%的河段為超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汞、揮發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松花江水質與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監測的70.6%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生化需氧量。 2.污染來源 工業廢水。工業水污染主要來自造紙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以及采礦業等等。 城市生活污水。盡管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在過去的十年期間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總量卻在增加。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