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生態環境的數據......
水土流失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截止1999年,西部地區(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積為10436.9萬公頃,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2.5%。西部地區水土流失蔓延的趨勢有所緩減,但水土流失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部分省區水土流失面積超過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局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在增加。西部地區仍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土地沙化依然嚴重。截止1999年,西部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6255.6萬公頃(內蒙、甘肅、青海、寧夏、陜西、西藏和新疆七省、區統計數據),占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0%以上,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積呈持續增長的趨勢。西部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治理難度大。
局部地區土壤鹽漬化增長勢頭仍在加重。截止1999年,西部地區鹽漬化土地總面積較1986減少了160.3萬公頃,降幅為13.1%。但與此同時,局部地區鹽漬化問題仍很嚴重,由大水漫灌、新開荒地造成的土壤次生鹽漬化仍非常普遍。
漠化問題突出。截止1999年,西南地區五省(區、市)(包括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為729.5萬公頃,占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土地總面積的5.3%。雖然石漠化土地面積相對較小,但分布集中,危害嚴重,是西南地區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
耕地總面積持續擴大,主要來自于對林地和草地的破壞。1986年到1999年,西部地區因草地開墾而增加的耕地面積占到了新增耕地面積的69.5%,因開墾林地或果園而增加的耕地占到了新增耕地面積的22.4%。與此同時,每年各地又有大量的耕地因產量低、成本高等原因而棄耕,加劇了土地的水蝕、風蝕。在西北綠洲地區,耕地面積雖然不大,但對水資源的消耗非常大,造成水資源大量浪費。毀林毀草開荒、陡坡地開墾、耕地棄耕、粗放型的耕作方式使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森林生態系統呈現數量型增長與質量型下降并存的變化趨勢,森林類型比例向不合理化方向演化。近10多年來(1986-1999),西部地區(不含西藏、云南、重慶和新疆建設兵團)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增幅達8.27%和12.75%;而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和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量降幅分別達18.96%和25.14%。西部地區(不含西藏、重慶和新疆建設兵團)經濟林面積有較大幅度增長,增幅為62.96%,而天然林、防護林面積分別下降14.49%和51.07%。西部地區以幼齡林和中齡林分布面積最多,各占全部林地面積的33.5%和32.2%;過熟林面積最少,僅占全部林地面積的7.9%。西部地區森林生態系統呈現數量型增長與質量型下降,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地區生態用水比例大,水資源短缺現象嚴重;西南地區區域性和季節性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西部地區農業灌溉用水比重大,農業節水工作滯后,水資源浪費嚴重,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劇。水利工程建設引起水資源時空分布改變,泥沙淤積、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位下降。西部地區河流、湖泊污染不斷加重,出現水質性短缺現象。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冰川退縮,雪線上升現象明顯;天然濕地萎縮,湖泊鹽堿化、甚至干枯,濕地自然調控能力降低。
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土地破壞面積大,且呈持續增長的趨勢。截止1999年,西部地區(不含貴州、西藏)因礦產資源開發破壞的土地面積累計達181萬公頃,其中林地破壞占16.3%,草地破壞占8.6%,耕地破壞占8.0%。據有可比資料的青海、陜西、寧夏和內蒙古統計,1999年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土地破壞面積比1986年增加了1.2倍,其中對林地、草地和耕地的破壞面積分別增加22%、24%和155%。
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阻礙了一些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自50年代以來,沙塵暴呈波動減少之勢,90年代初開始回升。西部地區90年代旱災的發生頻率比80年代增長了7.5%;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90年代比80年代增長了49%。西部地區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根據有可比資料的9省、區(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計算表明,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于同期GDP的13%。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