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海洋環境的資料
什么是海洋環境(質量)標準?
海洋環境(質量)標準指確定和衡量海洋環境好壞的一種尺度。它具有法律的約束力,一般分為三類,即海水水質標準、海洋沉積物標準和海洋生物體殘毒標準。制定標準時通常要經過兩個過程。首先,要確定海洋環境質量的基準,經過調查研究,掌握環境要素的基本情況,一定階段內海水、沉積物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生物體中各種污染物的殘留量;考察不同環境條件下,各種濃度的污染物的影響,并選取適當的環境指標,在此基礎上,才能確定基準。其次,標準的確定要考慮適用海區的自凈能力或環境容量,以及該地區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
海洋污染是怎么回事?
海洋主要給人類提供的物產有:海洋食品(魚、蝦、海帶等),海鹽、礦物資源(如鈾、銀、金、銅等)。
海洋還有其他功能:調節氣候(吸收二氧化碳)、蒸發水分有利降雨、提供能源(潮汐能可以利用來發電)
引起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有:油船泄漏、傾倒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直接排進海洋。
海洋污染給人類和海洋帶來許多危害,它使海洋食品中聚積毒素,人食用后會得病;使海產減少,危及人類的食物源;使浮游生物死亡,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減低,加速溫室效應;使海洋生物死亡或發生畸形,改變整個海洋的生態平衡。
人類為保護海洋正在做出種種不懈的努力,包括禁止向海洋傾倒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之后再排放入海。
海洋污染有哪些特點?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與大氣、陸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的特點:一是污染源廣,不僅人類在海洋的活動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類在陸地和其他活動方面所產生的污染物,也將通過江河徑流、大氣擴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終都將匯入海洋。二是持續性強,海洋是地球上地勢最低的區域,不可能像大氣和江河那樣,通過一次暴雨或一個汛期,使污染物轉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進入海洋后,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質在海洋中越積越多,往往通過生物的濃縮作用和食物鏈傳遞,對人類造成潛在威脅。三是擴散范圍廣,全球海洋是相互連通的一個整體,一個海域污染了,往往會擴散到周邊,甚至有的后期效應還會波及全球。四是防治難、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長和積累過程,不易及時發現,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長期治理才能消除影響,且治理費用大,造成的危害會影響到各方面,特別是對人體產生的毒害,更是難以徹底清除干凈。
海洋污染物是如何分類的?
污染海洋的物質眾多,按污染物的性質和毒性,以及對海洋環境危害方式,大體可以把污染物分成以下幾類:一是營養鹽類和有機物質,如工業排出的纖維素、糖醛、油脂等,生活污水中的糞便、洗滌劑和食物殘渣等;二是細菌和病毒等病原體,大多是由陸地廢棄物攜帶進入海洋的;三是重金屬和酸堿類物質,主要有汞、銅、鋅、鈷、鎘、鉻等重金屬,以及砷、硫、磷等非金屬和各種酸堿;四是有毒化學制品,主要是化肥和農藥的殘留物。
什么是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保護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海洋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依據海洋生態平衡的要求制定的有關法規,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調整海洋開發和環境生態間的關系,以達到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的目的。海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海洋水體、海底和海面上空的大氣,以及同海洋密切相關,并受到海洋影響的沿岸和河口區域。海洋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是人們在開發利用海洋的過程中,沒有考慮海洋環境的承受能力,低估了自然界的反作用,使海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首先是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其次是某些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設,給海洋環境帶來的嚴重影響;第三是對水產資源的酷捕,對紅樹林、珊瑚礁的亂伐亂采,也危及到生態平衡。上述問題的存在已對人類生產和生活均構成了嚴重威脅。為此,海洋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當今全球關注的熱點之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