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技術都有哪些
1、海洋污染源的形成
①.陸源污染
海洋污染物總量的85%以上來自于陸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學需氧物質、一、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的成因
氨氮、油類物質和磷酸鹽四類,合計占總量的95%以上,還有硫化物、鋅、砷、鉛、鉻、揮發酚、氰化物、銅、鎘、汞等。陸源污染物主要來自于工業三廢、城鎮生活垃圾、農業養殖使用的化肥、農藥和禽畜糞便等。因此,陸地污染源可分為四類: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陸上養殖污染源。
②.不合理的海洋開發和海洋工程興建
我國曾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分別掀起了圍海造田和發展養蝦業兩次大規模圍海建設熱潮,使沿海自然灘涂濕地總面積縮減了約一半。其后果是灘涂濕地的自然景觀遭到了嚴重破壞,重要經濟魚、蝦、蟹、貝類生息繁衍場所消失,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絕跡,而且大大降低了灘涂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御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能力。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沿海地區累計已喪失濱海灘涂濕地面積約119萬公頃,另因城鄉工礦占用濕地約100萬公頃,兩項之和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對沿海灘涂的破壞面積仍呈逐年上升趨勢。海岸工程破壞自然灘涂,我國沿岸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灣有160個。許多海灣已建有大、中型港口,小型海灣普遍為天然漁港。但是,在大城市毗鄰的海灣,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線縮短、灣體縮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淺灘消失,海岸自然程度降低。再加上海水養殖業的盲目發展,養殖自身污染也較為普遍,海灣潮間帶和水域中天然生長的魚、蝦、蟹、貝、藻普遍衰退。不合理的海洋開發和海洋工程興建可分為四類:海水養殖、圍海造地、海岸工程、深海開發。
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污染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造成的海洋污染主要產生于兩個方面:一是正常作業污染,即海洋油田的勘探和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二是突發性污染,即海域油井意外泄漏。
④.傾倒廢物污染
⑤.船舶排放污染
⑥.海上事故污染
期.濕地人為破壞
2、海洋污染的深層次原因
①.人口和資源對海洋的壓力
人類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劇增加,使資源的供求量相應增加。陸地資源的稀缺性,使人類不得不到海洋去獲取資源。解決人口、環境和資源三大問題,主要依靠海洋。
②.社會公眾海洋環保意識的淡薄
社會公眾對海洋環境的保護意識是極其薄弱的。用生活垃圾填海、農業用藥的不合理處置等使許多魚類、貝類產卵場、棲息地被破壞。由于社會公眾的海洋環保意識淡薄,使海洋遭到嚴重損害。
③.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海洋經濟得到了發展,但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也隨著沿海經濟的增長而上升,對海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④.現代海洋科技的應用
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業三廢、生活垃圾、農藥、石油等所導致外,還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過生物體富集或食物鏈富集輻射整個海洋環境,危害人類或其他生物。現代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深入到現代海戰武器(如激光炮、電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此外,目前一些國家建立了海底核基地,其海底核實驗活動直接或間接對我國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也是相當嚴重的。
⑤.海洋監察手段落后和執行力不足
國家海洋局每年承擔常規海洋環境監測,以及兩次污染基線調查、陸源污染及重點排污調查、幾個海灣的海洋環境容量與總量控制調查,以對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控制。目前,海洋環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對應關系仍不清楚,還不能有針對性地控制污染物質的排放,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另外,在監測的空間和時間覆蓋范圍方面體現出執行力不足的問題,海洋環保法實施18年,累計達6000多天,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海洋部門兩天才出動一次船舶,4天才派出一架飛機,且飛行不足5小時,其發現某一船只違章排污的概率相當小。
⑥.涉海行政部門協調不夠
根據現行法規,海洋環境保護的管理工作由國家海洋局、國家環保總局、交通部、農業部、海事等部門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各部門根據分工對不同類型的污染源實施監督治理。盡管法律明確規定了涉海各部門的職權范圍,但各部門職能交叉、機構重復設置的問題依然存在。而且海洋部門不上岸,環保部門不下海,機構間和部門間缺少協作。環保、海洋、海事、漁政、軍隊環保部門共同參與海洋污染治理,互相扯皮的現象隨之產生,影響了海洋環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二、我國海洋環境污染治理的實施對策
1、建立健全海洋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
自1978年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規,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隨著我國海洋開發利用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出現一些原有法律法規未曾涉及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國的法制工作者和管理者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始終使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規是行為的依據,組織落實是執行法規的保證。根據現行法規,海洋環境保護的管理工作由國家海洋局、國家環保總局、交通部、農業部、海軍等5個部門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各部門根據分工對不同類型的污染源實施監督管理。各個部門間的分工表面上看是獨立的,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疊。執法部門應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加強部門間的橫向聯系,做到“協防、協查、協管”,努力把法制工作落到實處,始終做到“執法必嚴”,保證實現“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2、不斷提高海洋環境監測水平
高新技術在開發海洋環境探測新儀器方面的應用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即水生探測技術和衛星遙感遙測技術。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ADCP)的出現是水生探測技術的最新發展。探測方式有船載式、拖曳式、坐底式、自容式、直讀式等多種形式,自動化程度很高,可以測量一個垂直剖面上的海流分布,在現代海洋環境探測中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遙感可獲得海洋表層的溫度、水色、海平面、波浪、海流等相關信息,廣泛應用于海洋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應用衛星定位技術還進
一步發展了現場觀測技術系統。此外,其他新技術的應用,也推進了海上現場探測技術的發展。運用現代化的監測手段和技術,對海洋環境進行監管,及時發現違規行為,保護海洋環境,監測赤潮等是非常重要的。
3、實現海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不同的海洋產業結構對海洋資源的依賴程度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從海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對海洋資源的依賴程度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我國多年來的海洋產業結構一直是以海洋第一產業為主,今后應提高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在實現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的過程中,使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不斷的優化和升級。二是優化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沿海地區所產生的“三廢”絕大部分通過直接入海,河水和地表徑流、酸雨等形式流入近海,影響著近岸海域的環境,近岸海域的環境狀況和沿海地區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變化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從“三廢”排放的一般情況來看,工業廢水、廢氣占全部污染物的50%左右,所以第二產業對環境壓力最大。而沿海地區是我國目前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第二產業在三個產業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這種產業結構嚴重地影響著近岸海域環境,應進一步加以調整,使之不斷地優化和升級。
4、推動海洋環保技術產業化的進程
海洋環保技術是指為防止或減少海洋環境污染,保證海洋生態平衡的各項技術。它包括海洋環境監測預警信息技術,如檢測設備、資料浮標、無人值守站、衛星遙感等;污染物控制技術,如廢棄物處理技術、溢油事故處理技術、傾廢技術等;環境無害化技術或清潔生產技術,如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以預防污染為目標的少廢或無廢的工藝技術和產品技術;海洋生態恢復和整治技術等等。海洋環保產業,是在海洋環保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類經濟產業,包括海洋監測預警信息服務業、海洋環保設備制造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海上傾廢場等海洋污染物處理企業以及為預防海洋環境污染而進行的資源再生利用等產業部門和單位。在我國的海洋環境治理過程中,積極運用環保技術,培育相關產業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強海洋污染治理試驗區、環境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
建立污染治理試驗區的目的在于加強對重點污染海區的整治與管理,并對今
后的污染治理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海洋污染復合性強,累積效應大,而且不同海域的自凈能力不同,因此,必須考慮如何以最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的污染治理效果。海洋污染治理試驗區就是在我國目前缺乏環保資金投入的前提下,抓住主要污染物質、主要污染海域、主要污染源等幾個主要環節,充分利用海洋自凈能力,對我國的海洋治理進行嘗試,是當前治理海洋污染的一個關鍵環節。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環境污染較輕的小塊海域進行試點,建立試驗區的管理機構,設立環境監測系統,制定海域有償使用制度,研發污染物的轉移與防治技術,并逐漸加以推廣。對于重點污染海域的整治與管理,則應與當地政府配合,建立“當地政府負責制”,并且納入當地經濟規劃。以當地的經濟發展為基礎,實行“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補償”,制定一系列排污收費制度。在國家的資助下,分階段、有計劃地整治污染海域。在加強海洋污染治理試驗區的同時,還要加強對現有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6、堅持陸海并重、防治并舉的海洋環保方針
海洋污染表現在海上,但其來源于陸地和海上,其中主要是陸地。因此,改善海洋環境質量,必須堅持陸海并重。第一,要有效實行排海污染物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的雙重控制制度。第二,要積極推行綠色生態模式,合理發展農業和養殖業。第三,市政部門要做好節約用水和處理污水工作。第四,加強地區間的污染處理協調工作。第五,抓好海上污染控制,保護好近海生態環境。
7、保證海洋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
由于投資見效慢,各方面關系難以協調,而且沒有短期的經濟效益,所以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必須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承擔資金投入的主體,同時要加強引導,積極利用國際資金和民間資金。
8、營造海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
目前,我國海洋開發總體水平仍然不高,海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赤潮等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因此,要提高全民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充分認識治理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