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s監測技術規范?
答:VOCs監測技術規范:HJ732 - 2014《固定污染源廢氣揮發性有機物的采樣氣袋法》。
污染源上的動態監測系統對數采儀有什么要求嗎?
環保數采儀全稱為環境保護數據采集傳輸儀,是一款數據軟件,主要應用于環境在線監測系統現場端。主要是結合各地在線監控工作的需求,是現場儀表與上位機系統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連接儀器。
近年來,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市各重點工業企業基本都安裝了治污設施,工業企業分表計電環保在線監控系統就是分別對生產設施及治污設施安裝獨立的智能電表,通過實實在在的“用電量”,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治污設施運行狀況實時在線監控。
除了要了解數采儀的工能特點,也要了解不錯的產品廠家,我們集團公司使用數采儀設備很多,現在主要采購河北譽天環保生產的數采儀設備。譽天環保公司生產的數采儀產品質量過硬。其采用了低功耗32高速ARM芯片方案與COPTEX A8處理器;可選擇多個傳輸方式傳輸到終端平臺,如:GPRS、CDMA、以太網以及各種3G傳輸方式;數采儀的模擬通道采集數據的精確度高達12位;適用于實時數據傳輸,監控頻次較為密集的污染源在線實時監控;安裝調試方便,可與現場環境監測設備通過多路的數字、模擬通道進行通訊;觸摸式7寸高清晰真彩數字屏(16:9),數據實時顯示,操作簡單。是購買環保數采儀的首選廠家。
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措施理工論文
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措施理工論文
一、前言
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程度的日益嚴重,尤其是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環境監測事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環境監測從誕生至今已經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縱觀其發展歷程,環境監測大致經歷了典型污染事故調查、環境污染監督以及環境質量監測等三個階段。尤其發展歷程可見,環境監測已經越來越重視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預防,也越來越科學化。
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環境監測工作在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方面功不可沒,但是我們同樣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在配套技術水平、監測管理、人員素質、經費投入以及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使我國目前的環境監測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在下文中,筆者就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開展了有關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解決當前問題的措施和方法。
二、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分析
1.監測手段比較落后
我國的環境監測手段比較落后和陳舊,污染物的類型不同通常會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樣和分析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顯然缺乏必要的系統性,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例如,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普遍開展了關于POPs的系統化研究,雖然我國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機構和高校開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況的`相關研究,但是研究的環境介質和地域范圍均存在明顯不足。當前,我國的環境監測部門仍然無法開展POPs的例行監測與調查,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符合我國國情、而且統一頒布實施的標準化監測方法,并且我國的環境監測部門在設備、人員、投入等方面均無法滿足要求。當前關于POPs的研究成果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應我國生物體、土壤、大氣以及水體當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無法開展POPs污染來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關分析和研究。
2.應急監測技術仍未體系化
當前我國的環境監測部門還沒有一套完整、系統的應急監測技術體系,致使環境監測部門在出現重大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很難實現及時有效地應對。現有的標準監測方案在環境污染動態監測尤其是現場監測方面存在著較大的不匹配性,而且環境監測和監測結果分析的成本較高,缺乏經濟性。在應急監測設備和儀器方面也比較落后,并且某些應急監測設備和儀器的監測需要采用非標準方法,所獲得的監測數據也只能夠進行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對于應急監測技術體系化進程的限制,即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環境監測部門只能夠開展一些能力范圍之內的環境監測工作。
3.監測結果不全面
導致我國環境監察結果不能夠全面反映環境污染情況的原因體現在監測指標、監測要素、監測頻次以及評價方法等四個方面。
(1)監測指標方面。
我國目前所執行和采用的環境監測指標仍然不能夠完全適應我國的環境狀況。究其原因:首先,環境監測項目沒有體現出針對性,存在重復監測的問題;其次,某些可以表征污染狀況的有害參數出現漏測問題,對于應該增測的污染指標遲遲沒有增測。例如,某些歐美發達國家目前已經有效控制特征有毒污染物,但是我國環境監測的有機污染控制指標仍然采用非特異性指標(例如非甲烷總烴、石油類、化學需氧量等)。在實際生活中,頗讓環境監測部門尷尬的是,根據當前的監測因子和指標體系評價,環境質量明明是“良好”,但是群眾的實際感受卻是“惡劣”。
(2)監測要素方面。
當前我們仍然沒有對生物體、大氣顆粒物、固體廢棄物、底泥以及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監測,所以很難真實反映環境現狀。
(3)監測頻次方面。
當前的環境監測頻次明顯偏低,導致所獲得的化境監測結果缺乏必要的連續性,很難真實、準確地反應當前的實際環境狀況,造成了環境管理的被動化。
(4)評價方法方面。
在環境監測結果評價方面,通常采用對比分析檢測數值和控制標準數值的方式,并用是否超標來決定環境的評價結果。這種環境評價方法不僅沒有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深加工,造成了資源浪費,更加缺乏對檢測數據背景及其相關性的分析。
三、解決措施
1.研究突發污染事故快速監測技術
第一,采取多種手段應急和預警。現場快速分析是應急監測的手段之一。應急儀器包括流動監測車,應在應急監測“實戰”之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建立相應的應急監測方法標準,或掌握應急儀器所出具數據與經典標準方法的差異性,以提高實際應用時對報出數據的把握性。
第二,有研究實力的環境監測站可以聯合企業開發價廉實用的快速測試儀器,有經濟實力的環境監測站可以購置進口設備,但加快引進國外技術和國外儀器國產化是環境監測儀器的發展出路。
2.實現監測方法的標準化
基于多種有毒污染物在環境中能積累、遷移、轉化的事實,要發展多環境介質(水/懸浮物/沉積物/大氣/土壤/生物界面)污染物的監測方法并使其標準化,以利于開展污染調查與研究。對于目標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國際上已普遍重視的POPs外,還應關注各地特征性污染物及目前尚未重視的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內分泌干擾物等。
3.科學監測
第一,合理制定監測因子。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污染源所產生的有害物質種類和濃度,選取危害大、出現頻率高的污染物作為監測對象,刪減長期未檢出或在標準值以下的項目。
第二,強化自動、連續監測。研究多種常見污染物的在線連續自動監測儀器,并加強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聯網與數據共享。
第三,重視生物、毒理學監測。除了用物理、化學手段監測外,還應逐步將生物監測和環境毒理學監測納入環境質量監測體系,使用生物毒理學來檢測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及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危害性。
第四,有效評價監測數據。在獲得大量可信的環境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深度加工,對監測數據本身的背景、相關性進行研究,提高環境質量綜合分析水平。
四、結束語
環境監測工作是環境保護部門制定環境決策的重要信息來源,同時更是進行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的重要的基礎性手段。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了解目前的環境質量現狀,掌握環境質量變化的原因和趨勢,明確導致環境質量降低的各種主要的污染物種類及其排放總量,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的污染防治對策和環境保護政策。
;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