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的污染物中有哪些,注意什么?
環境空氣質量常規監測項目應根據監測目的和現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2007年試行),從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的污染物中選取。環境空氣污染常規監測項目分為空氣污染監測和空氣降水監測兩類,其中空氣污染監測中的必測項目包含TSP、SO2、NOx、硫酸鹽化速率、灰塵自然沉降量,按地方情況增加的必測項目包含CO、總氧化劑、總烴、PM10、F2、HF、B(a)P、Pb、H2S、光化學氧化劑,選測項目包含CS2、Cl2、、硫酸霧、HCN、NH3、Hg、Be、鉻酸霧、非甲烷烴、芳香烴、苯乙烯、酚、甲醛、甲基對硫磷、異氰酸甲酯等。
全國污染源公布:廣東、浙江等五省占52.94%,該怎樣解釋?
今天(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通過普查,一是摸清了全國各類污染源基本情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二是掌握了各類污染物產生、排放與處理情況。三是健全了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全國普查對象數量358.32萬個(不含移動源)。普查對象在東部地區分布數量較多,從東部向西部逐漸減少。而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河北五省污染源數量占全國總數的52.94%,這種現象怎么解釋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河北五省,這五個省都分布我國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涵蓋了我國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帶,都是我國經濟強省,當然河北省經濟稍顯遜色。經濟落后的地方,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肯定不會太多,環境相對優良,而經濟發達地方各類污染源數量肯定會較多,這是必然的。就跟人一樣,什么工作也不干,工作肯定不會范錯誤;反而工作能力強的,卻經常挨領的導批,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呢。同樣道理,GDP生產總值上去了,肯定會帶來相應的問題,比如環境污染、PM2.5值過高、空氣質量不好等等。
我們看一下2018年,我國三十一個行政區域中GDP生產總值排名的情況:
看上圖,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各行政區域中,排名前四位的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還有第九位的河北省。經濟強弱,是用實力來說話的。為什么西部地區污染源數量少呢?我們看排名也知道,西部各省GDP排名比較靠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就是污染源數量少的原因。
2019年,我國GDP生產總值高度約100萬億人民幣,世界排名第二位,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大關。我們看一下,2019年我國三十一個行政區域GDP排名情況。
看上圖,排名前四位的依然沒有變化:
第一名:廣東省,GDP生產總值為107671.07億元,占我國GDP生產總值的10.77%;
第二名:江蘇省,GDP生產總值為99631.52億元,占我國GDP生產總值的9.96%;
第三名:山東省,GDP生產總值為71067.50億元,占我國GDP生產總值的7.11%;
第四名:浙江省,GDP生產總值為62352.00億元,占我國GDP生產總值的6.24%;
河北省有點經濟下滑趨勢,排名第三十位,GDP生產總值為35104.50億元,中我國GDP生產總值的3.51%;主要原因是,離首都太近,為了保證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環境達標問題,限產減排,河北做出很大犧牲,經濟發展受很大影響。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語:“中國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可見唐山在全國鋼鐵領域的地位相當重要。唐山被稱為“鋼城”,“北方瓷都”,以重工業為主。作為一個唐山人,我是深有體會的,為了空氣達標,最近幾年隔三差五限產減產,而汽車限號已經是常態化,而且許多大鋼廠面臨“退鋼還城”搬遷,勢必會影響河北經濟發展。而導致2019年唐山GDP下滑,被徐州、大連超過,北方城市排名第十位,全國排名第二十七位。唐山是河北省利稅大戶,經濟支柱,加上京津冀一體化政策影響,因此,最近幾年河北省GDP排名跌出了全國前十名行列。但是河北省屬重工業城市,自然污染源較多,排放量較大,成為五個主要污染源數量省份之一,也在情理之中。
舉個例子吧,說明一下,這五個省份經濟實力有多強。截止到2020年初,我國共有17個“萬億元俱樂部”成員。廣東省占三個,分別是:廣州、深圳、佛山;江蘇省占三個:南京、蘇州、無錫;山東省一個:青島;浙江省兩個:杭州、寧波。四個省有九個“萬億元俱樂部”成員,隨便拿出一個城市GDP生產總值都要高于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這些行政區域的GDP生產總值。用數據說話,用實力證明,為什么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河北省的污染源數量之和達到了52.94%呢,因為經濟產值擺在大家眼前,這就是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去經濟的飛速發展,既然有前車之鑒,我國應該在發展經濟同時也抓環境問題,雙管齊下,當然國家政策也是這么做的。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觀點呢?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原創作品,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歡迎轉載,抄襲必究,謝謝閱讀。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這五省份,污染源數量占全國總數的52.94%,其實這是意料之中,畢竟污染源主要與工業掛鉤,而工業當前還是經濟最大占比。
首先看一下污染源普查中工業源的占比,污染源總普查數量是358.32萬個,其中工業源247.74萬個,占總量的69%,第二多的是生活源63.95萬個,占比17.8%,兩數據相加占比近87%,從這兩個數據就不難看出,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工業越發達,相應人口聚集越多,所造成的污染源也就更多。
五個省份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是傳統的經濟強省,其中江蘇和山東更是國內工業產值最高的省份。另外還有河北,河北因為內部有兩大直轄市,大面積承接了直轄市外遷工業,特別是鋼鐵、石化、建材占工業比重特別高,這類企業污染也最嚴重,所以五個省份加起來占比超過一半一點也不意外。
工業發展向來與環境生態相沖突,特別是前些年野蠻增長期,對污染監管不嚴格,導致當前留有諸多歷史問題,想要全面治理需要一個過程??赡苡行┤藭粲醴抡漳硣叭スI化”,發展互聯網、服務、金融等環保產業,但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工業發展相對較晚,工業豈是說去就能去的,況且工業、農業是第三產業的基石。
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