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浙江上半年全省監測污染源2849家,廢水、廢氣超標情況如何?
強烈要求開增值發票企業先做環評才能開票,(有很多污染小企業,周邊根本沒污水管網,廢水直接排雨水井,甚至有年銷售過億的中企業都未做環評偷排)。建議環境污染事件舉報人得罰款一半(包括一些冒黑煙柴油車),很多企業明的一套,暗的一套,在周末或夜間偷排,這事要是有重罰重獎,比環保巡查效果強百倍!
環保監測硬件投入的不可持續性原因是什么?
由于環境監測的內容具有多種特性,并且不斷變化,這就需要能夠長期監測所有的環境要素。但由于環境監測市場化不屬于公益性,不可能長時間的對進行監測,它主要是對于在某個是其中的環境要素進行分析,但因短時間的環境監測與分析,對于整體的環境保護無顯著作用,一定程度加大了環境監測市場化難度。因此,環境監測市場化只能輔助政府監測,而并不能作為主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認識到做好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堅持從實際出發,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保證環境監測工作的準確性,以此來制定出完善的應對措施,做好人才的培養工作,建立出完善的監測體系,對監測設備實現全面的管理,解決好實際問題。
主要原因就是資金投入的方向和管理不到位,底層的管理、宣傳和執行不夠。就造成了真正要投入的地方沒投入,不需要大量投入的地方重復性投入,造成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的浪費。另外就是硬件的管理和維護不到位,一般就是配置好后,基本上沒有管,造成的損壞比較多。
2019年,是環保產業的重要轉折年,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一年。一方面,國家出臺系列政策推動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監測遠程化、智能化的實現以及生態環境的科學決策和精準監管。另一方面,2019年《環境保護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等多個環保新政正式落地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是2020年之前我國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戰略詳圖。此外,生態環境部印發《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明確了2019年生態環境監測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提出要創新環境監測體制機制,強化環境質量監測預警,不斷完善“天地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大力推進監測新技術發展,加快建立獨立、權威、高效的新時代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充分發揮環境監測的“頂梁柱”作用。
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環保產業進入強監管時代,對環境監測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青山綠水”寫入黨章,生態環保與經濟協調發展。十九大報告將“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將生態文明建設設定為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國早期的粗放型經濟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局面已經不可持續。2012年經濟增速降至8%后經濟結構轉型進入經濟新常態階段,供給側改革開始,優化經濟結構、發展集約型經濟勢在必行。環保作為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將在這一歷史階段承擔重要的使命。環保行業伴隨環保稅的推進、落地進入強監管時代。
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和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是評價考核各級政府改善環境質量、治理環境污染成效的重要依據。2018年,監測設備的發展,在價格更低、易于維護、運行穩定、適應惡劣環境等基礎上,已經向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環境監測網絡,從省級到地級,逐步到縣級覆蓋;監測領域,從空氣、水向土壤傾斜;同時由較窄領域監測向全方位領域監測的方向發展,監測指標不斷增加;監測空間不斷擴大,從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由單純的地面環境監測向與遙感環境監測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2018年固定污染源監測市場趨向穩定,原有監測設備進入更換期,受益于產品更新換代、技術升級改造等因素影響,傳統固定污染源監測產品需求有所上升,特別是2017年8月環保部發布《關于加快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的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污水處理廠、氮磷排放重點行業的重點排污單位必須安裝總氮、總磷自動監測設備,帶動總磷總氮監測市場需求上升;而隨著火電廠煙氣治理設施新建及改造基本完成,超低煙塵、煙氣監測設備市場需求已趨于飽和。此外,隨著環保督察力度加強,對污染源運維可靠性需求增強,對數據質量要求不斷提高。
嚴環保大勢下,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到2020年仍有2.06萬億空間,即將全面加速增長。根據發達國家環保產業發展經驗來看,當治理環境污染投資占GDP比例達到1%-1.5%時,可以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比重高達到3%時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且投資高峰期一般可持續10年以上。中國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比最高在2010年,達到1.86%,仍然未超過2%。截至2017年,占比下降到1.15%。2018年GDP總額為90.03萬億,增速9.69%,假設到2020年GDP年復合增速為7%,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到2%,則2020年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將有2.06萬億元的空間。(90.03*(1+7%)^2*2%=2.06萬億)。我國環保治理投資總額增速2016年起已經觸底回升。環保作為穩經濟和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行業持續獲得政策支持,2017年環境治理整體投資增速較2016年進一步加快。展望“十三五”最后三年,環保欠賬仍然嚴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將呈現加速釋放的趨勢。
強監管背景下,加強環境監測是必須手段。2015年7月發布《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提出全面建設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并于2020年初步建成。2015年9月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建立生態文明體制框架,包含產權制度、監管體系和激勵與約束制度等多維度。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推進污染防治,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加快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重污染行業達標排放改造。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重要的政治目標,其中離不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隨著自動監測網絡全面建成,智慧環保將帶領環境監測進入新發展階段。
3、污染源監測端:環保稅、許可證制度等多項政策實施推動環境監測需求加速釋放
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保護與監管普遍實行屬地管理模式,地方環保部門在接受上級環保部門業務指導的同時,還要作為當地同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接受地方政府領導。上級環保部門主要負責指導地方環保部門的工作業務,而同級人民政府則主管其人事任免、工作經費等。由于屬地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掌握環保部門的人權和財權,地方政府對當地環保部門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上級環保部門。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出于GDP和政績考慮,重發展、輕環保,對于那些污染嚴重的利稅大戶往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主動給予保護,干預阻撓環保執法。屬地管理模式阻滯了中央環保政策的執行,帶來了地方環境責任承擔不清的突出問題,使環保部門面臨成為“無牙老虎”的尷尬執法境地。面對當前環保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國家實行三大政策措施加強環保執法力度、保障監測數據真實,同時也是政策面上看好環境監測行業的三大理由:
費改稅標志環保產業進入強監管常態化時代一方面,環保稅法優先以企業自動監測申報數據為主,因此帶動企業強化自身污染物監測水平,配備自動監測設備,促進監測行業發展。另一方面,環保稅法的落地使得各大企業漏交、少交排污費的情況被定性為違法行為,收費權和監督權的分離能夠更好地保證排污收費的執行。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的結果顯示,長久以來存在污染費征收不到位、處罰力度不夠等現象,而稅務部門依法享有稅收保全和強制執行權利,其稅收執法在具體實踐中具有較高的剛性,加強了監管力度。環保費改稅之后,企業污染排放量的認定優先順序有所調整,排污費征收時不被認可的企業自主監測得到重視。環保稅的認定順序變為:①自動在線監測數據;②企業自行監測數據;③產排污系數或者物料衡算法。認定優先順序的變化利好環境監測企業發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