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上太空,需不需要帶藥品,萬一有個頭疼發燒呢?
航天員上太空不僅要帶藥品,還會帶上醫生,空間站上甚至配備了除顫器等急救儀器,做個小手術都沒問題!
如果航天員上太空執行短期任務,一般不用配備藥品,但是這里所說的是在空間站工作的航天員,他們在太空可不是待一兩天。
就比如說我國6月17日發射的神舟十二號,三位航天英雄需要在空間站執行為期三個月的太空任務。
為了能夠長時間在近地軌道搞科研,空間站一般都配備了完整的生活設施,供航天員在上面長期生活工作。
就拿國際空間站來說,這個比足球場還大的空間站,相當于一座豪華別墅,上面有六個房間和兩個浴室,還有健身房和可以360度無死角觀景的玻璃穹頂。
但是我們知道,往太空運送物資是很難的,太空站的各個組件都是分批運送的,生活物資也需要特殊定制,以符合太空站微重力的生活環境。所以在太空的“豪華別墅”上生活,其實并沒有那么方便。
那么除了食物和水這些生活必備物資,空間站上是否需要配備藥品等醫療物資呢?畢竟航天員需要在空間站上生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萬一有個頭疼腦熱的也不是不可能。
很多人認為空間站上不需要配備藥品,他們認為航天員是經過特殊訓練的,而且空間站上是無菌環境,航天員不會生病!
這顯然是不準確的,航天員即便經過特殊訓練,也無法保證自己不生病。根據NASA的統計,航空員在太空最容易發生的疾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皮膚感染。而且在空間站是很容易磕磕碰碰的,碰傷了也需要治療啊!
其實為了順利完成航天任務,相關部門會有一整套的系統,從訓練到物資等方面,保障航天員少生病,但是必備的藥品,還是要準備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航天員們都是怎樣應對可能發生的“頭疼腦熱”的:
1、對航天員進行醫學隔離,減少他們上天后患病的概率航空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全員感冒事件”,那時1968年,美國阿波羅七號在執行任務期間發生的。
指令長在載人飛船起飛前幾天,因為淋雨患上了感冒,不過起飛前治好了。然而飛船起飛15小時后,指令長再次患上感冒,并且傳染了其他兩名船員。
雖然幾名航天員吃藥后恢復了,但也讓航天局意識到提前防范的重要性。這次任務之后,NASA開始建立航天員起飛前的醫學隔離程序,要求航天員起飛前幾天減少與他人接觸,而且要在監控之下,避免再次發生同類事件。
后來對航天員的保護更加慎重,規定航天員的訓練基地都必須安全可靠,進入訓練基地的人員都必須要體檢,跟航天員接觸交流還要戴口罩。
我們國家的隔離制度也很完善,航天員在執行任務前7~10天,必須要進行醫學隔離,減少他們接觸細菌和病毒的可能性,起飛前還要進行體檢。
所以說,航天員在執行太空任務之前,就已經在防止生病方面做努力,醫學隔離會盡可能減少他們患病的可能性。
2、太空站上備有一些常用的緊急藥品,以應對航天員可能發生的疾病在航天員登陸太空站之前,相應的物資都會提前運送上去,其中包括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所需的各種食物和用品,甚至允許航天員攜帶少量的私人物品。
而且太空站上連訓練設施都會運送上天,更別說治療航天員患病的應急藥品,藥品當然會帶上去。
我國的航天藥箱完全根據航天疾病譜進行配藥,在微重力環境的太空之中,可能患有的疾病都會統計在航天疾病譜中。
根據國際空間站航天員蒂姆?皮克在《我問宇航員》一書中的描述,國際空間站里有藥柜,里面有止痛藥、抗組胺藥、助眠藥、抗生素和局部麻醉劑等各種藥物。
所以說,太空站上會有藥箱,專門存放日常疾病所需的藥品,這一點在航天員起飛之前,就已經考慮好了。
3、航天員一般都經過醫學訓練,空間站甚至會配備醫學專業的航天員,以應對太空站上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航天員要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才能執行任務, 他們不僅要有很好的航天科學技術,還要擁有強健的身體,適應太空微重力的環境,應對起飛降落時的各種極端挑戰。
除了常規的訓練,航天員還要接受醫療培訓,他們需要掌握止血、清創、包扎傷口等基本技能,還要學會心肺復蘇、捶擊復律等應對緊急狀況的技能。
此外,像國際空間站這種多國合作的大型空間站,航天員中會有一到兩名醫療船員,他們是取得醫療資格證書的航天員。
這些醫療航天員可以在太空站為患者做一些基本的外科手術和牙科手術,比如縫合傷口、拔牙、補牙等。
因此,如果需要長期在太空站執行任務,航天員一般需要掌握基本的醫療知識,甚至要取得醫療資格證書,一般的小病小痛都可以自己搞定。
4、空間站與地面時刻保持溝通,遇到棘手疾病時可以聯合診治如果是一些頭疼腦熱等小問題,航天員一般都可以自行解決。但如果遇到一些棘手的病情,就需要與地面溝通呢。
比如航天員在空間站突然闌尾炎發作,闌尾炎手術肯定是很難在空間站完成的。這種情況下,地面團隊會對航天員的病情進行評估,看能否使用抗生素讓患者堅持到任務結束。
如果航天員患上無法再繼續執行任務的疾病,就只能派遣飛船將患者接回地面了,比如國際空間站的聯盟號飛船,會隨時待命接送航天員。
當然了,在航天員患病的情況下,很少會貿然將患者送回地球,因為返回地球需要面臨極端的挑戰,患者的身體狀況恐怕很難適應。
如果遇到一些不會傷及航天員生命安全,但是航天員又不會處理的緊急情況,就可以聯系地面醫療團隊,在地面醫生的指導下,為宇航員進行救治。
所以說,空間站不是與世隔絕的基地,航天員遇到任何緊急情況,都可以與地面聯系,可以為患者進行聯合診治,實在不行就送回地面。
總而言之航天員上太空之前,相應的醫療物資就已經運送至空間站了,空間站上不僅有儲存藥品的藥箱,還有一些急救所需的醫療設備。
我們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是首位的,航天員為我們的航天事業作出貢獻,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必須要考慮全面!
2021年6月17日,我國首次運送航天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已經成功實現了。
接下來的三個月,三位航天英雄將為我們展示空間站的方方面面,預祝他們完滿完成任務,凱旋歸來!
首先,執行太空任務的航天員,必然是身體素質優秀,沒有過重大疾病及疾病遺傳史,且發射前經過長期健康保養的。
另外,大家有沒有想過,病菌是在地球上生長的,航天器內是經過嚴格消毒的封閉環境,飛行器外是真空,地球上的病菌要怎么存在呢,所以想生病也沒那么容易。
執行一次航天任務,必然會攜帶大量的物資。神舟12號連魚香肉絲都可以帶上太空,怎么可能會忘記帶充足的醫療藥品呢?相信經過嚴格訓練的航天員們能夠自己解決一些小毛病。
若發生了航天員自己解決不了的病癥,那么他們可以聯系地面航天醫生,醫生會通過天地之間的音頻和視頻雙向觀察航天員的狀況,予以診斷。
此外,我國在神舟11號載人任務中,還成功試驗了天地遠程醫療會診系統,這種一種能夠滿足地面專家會診需求的模式,如果病癥一個航天醫生解決不了,那就整個醫院來研究。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衷心祝愿他們順利完成任務!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