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拾音器安裝方法
快魚拾音器連接線
盡量使用3X0.5mm2 RVVP屏蔽電纜,不要使用屏蔽層做公共地線。
拾音器一般分為三芯線,其中一根紅色為電源正極,一根黃色(或
者白色)為音頻正極,最后一根黑色為公共地。也就是音頻跟電源的公共地。采用三線制是為了施工方便和經濟,音頻的地線和電源的地線是相通的,把公共地分成兩根就成了音頻的地線和電源的地線。
接用戶自己買的線性電源:
電源正極接到其紅色上,音頻正極接到其黃色上,電源負極和音頻負極一起接到黑色線上。需要說明的是,有的拾音器電源正負極接反會燒壞電路,而快魚系列的拾音器則不會,拾音器內部有電源極性反轉保護電路,正負極接反了也不會燒壞電路。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拾音器音頻線接到電源正極上會燒壞拾音器。
接快魚拾音器專用電源:
專用電源上配有拾音器的三芯接線端子,紅線接V (+12V DC)、黃線接A(Audio)、黑線接G(GND)
汽車檢測設備屬于哪個行業
車從發明到今天已經一個多世紀了。在現代社會,汽車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交通工具。汽車在為人們造福的同時,也帶來大氣污染、噪聲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問題。汽車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時間的延續,其技術狀況將不斷惡化。因此,一方面要不斷研制性能優良的汽車;另一方面要借助維護和修理,恢復其技術狀況。汽車綜合性能檢測就是在汽車使用、維護和修理中對汽車的技術狀況進行測試和檢驗的一門技術。 汽車檢測技術是伴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在汽車發展的早期,人們主要是通過有經驗的維修人員發現汽車的故障并作有針對性的修理。即過去人們常講的“望(眼看)”、“聞(耳聽)”、“切(手摸)”方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汽車檢測技術也飛速發展。目前人們能依靠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對汽車進行不解體檢測,而且安全、迅速、可靠。 1.國外汽車檢測技術發展狀況 汽車檢測技術是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的,早在50年代,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就形成以故障診斷,和性能調試為主的單項檢測技術和生產單項檢測設備。60年代初期進入我國的汽車檢測試驗設備有美國的發動機分析儀、英國的發動機點火系故障診斷儀和汽車道路試驗速度分析儀等,這些都是國外早期發展的汽車檢測設備。60年代后期,國外汽車檢測診斷技術發展很快,并且大量應用電子、光學、理化與機械相結合的光機電、理化機電一體化檢測技術。例如:非接觸式車速儀、前照燈檢測儀、車輪定位儀、排氣分析儀等都是光機電、理化機電一體化的檢測設備。 進入7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汽車檢測診斷、數據采集處理自動化、檢測結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汽車性能檢測儀器和設備。在此基礎上,為了加強汽車管理、各工業發達國家相繼建立汽車檢測站和檢測線,使汽車檢測制度化。 a.制度化 在德國,汽車的檢測工作由交通部門統一領導,在全國各地建有由交通部門認證的汽車檢測場(站),負責新車的登記和在用車的安全檢測,修理廠維修過的汽車也要經過汽車檢測場的檢測,以確定其安全性能和排放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在日本,汽車的檢測工作由運輸省統一領導。運輸省在全國設有“國家檢車場”和經過批準的“民間檢測場”,代替政府執行車檢工作。其中“國家檢測場”主要負責新車登記和在用車安全檢測;“民間檢測場”通常設在汽車維修廠內,經政府批準并受政府委托對汽車進行安全檢測。 b.標準化 工業發達國家的汽車檢測有一整套的標準。判斷受檢汽車技術狀況是否良好,是以標準中規定的數據為準則,檢查結果是以數字顯示,有量化指標,以避免主觀上的誤差。國外比較重視安全性能和排放性能的檢測,如美國規定,修理過的汽車必須經過嚴格的排放檢測方能出廠。除對檢測結果有嚴格完整的標準以外,國外對檢測設備也有標準規定,如檢測設備的檢測性能、具體結構、檢測精度等都有響應標準。對檢測設備的使用周期、技術更新等也有具體要求。 c.智能化、自動化檢測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外汽車檢測設備在智能化、自動化、精密化、綜合化方面都有新的發展,應用新技術開拓新的檢測領域,研制新的檢測設備。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汽車檢測診斷、控制自動化、數據采集自動化、檢測結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現代綜合性能檢測技術和設備。例如:國外生產的汽車制動檢測儀、全自動前照燈檢測儀、發動機分析儀、發動機診斷儀、計算機四輪定位儀等檢測設備,都具有較先進的全自動功能。進入80年代后,計算機技術在汽車檢測技術領域的應用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已出現集檢測工藝、操作、數據采集和打印、存儲、顯示等功能于一體的系統軟件,使汽車檢測線實現了全自動化,這樣不僅可避免人為的判斷錯誤,提高檢測準確性;而且可以把受檢汽車的技術狀況儲存在計算機中,即可作為下次檢驗參考,還可供處理交通事故參考。 2.國內汽車檢測技術發展概況 我國從60年代開始研究汽車檢測技術,為滿足汽車維修需要,當時交通部主持進行了發動機汽缸漏氣量檢測儀、點火正時燈等檢測儀器的研究、開發。 70年代,我國大力發展了汽車檢測技術,汽車不解體檢測技術及設備被列為國家科委的開發應用項目。由交通部主持研制開發了反力式汽車制動試驗臺;慣性式汽車制動試驗臺;發動機綜合檢測儀;汽車性能綜合檢驗臺(具有制動性檢測、底盤測功、速度測試等功能)。 進入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都有了較快的發展,汽車檢測及診斷技術也隨之得到快速發展,加之我國的汽車制造業和公路交通運輸業發展迅猛,對汽車檢測診斷技術和設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我國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交通安全和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如何保證車輛快速、經濟、靈活,并盡可能不造成社會公害等問題,已逐漸被提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議事日程,因而促進了汽車診斷和檢測技術的發展。交通部主持研制開發了汽車制動試驗臺、側滑試驗臺、軸(輪)重儀、速度試驗臺、燈光檢測儀、發動機綜合分析儀、底盤測功機等等。國家在“六五”期間重點推廣了汽車檢測和診斷技術。 在單臺檢測設備研制成功的基礎上,為了保證汽車技術狀況良好,加強在用汽車的技術管理,充分發揮汽車檢測設備的使用,交通部1980年開始有計劃的在全國公路運輸和車輛管理系統(交通部當時負責汽車監理)籌建汽車檢測站,檢測內容以汽車安全性檢測為主。 80年代初,交通部在大連市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汽車檢測站。從工藝上提出將各種單臺檢測設備安裝聯線,構成功能齊全的汽車檢測線,其檢測綱領為30000輛次/年。 繼大連檢測站之后,作為“六五”科技項目,交通部先后要求10多個省市、自治區交通廳(局)籌建汽車檢測站的任務,80年代中期,汽車監理由公安部主管,公安部在交通部建設汽車檢測站的基礎上,進行了推廣和發展,僅1990年底統計,全國已有汽車檢測站600多個,形成了全國的汽車檢測網。 1990年交通部發布《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1991年交通部發布《汽車運輸業車輛綜合性能檢測站管理辦法》以后,全國又掀起了建設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的高潮。到1997年,全國已建立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近千家。 與此同時,汽車的檢測技術和設備也得到了大力發展。70年代國內僅能生產少量的簡單的檢測、診斷設備。目前全國生產汽車綜合性能檢測設備的廠家已達60多個,除交通部門外,機械、城建、高等院校等部門也進入汽車檢測設備研制、開發、生產、銷售領域。我國已能自己生產全套汽車檢測設備,如大型的技術復雜的汽車底盤測功機、發動機綜合分析儀、四輪定位儀、懸掛檢測臺、制動檢測臺、排氣分析儀、燈光檢測儀等等。 為了配合汽車檢測工作,國內已發布實施了有關汽車檢測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計量檢定規程等100多項。從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建站到汽車檢測的具體檢測項目,都基本作到了有法可依。 3.我國汽車綜合性能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我國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引進技術、引進檢測設備,到自主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從單一性能檢測到綜合檢測,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檢測設備的研制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縮小了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如今汽車檢測中通用的制動試驗臺、側滑試驗臺、底盤測功機等,國內已自給自余,而且結構形式多樣。我們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a.汽車檢測技術基礎規范化 我國檢測技術發展過程中,普遍重視硬件技術,忽略或是輕視了難度大、投入多、社會效益明顯的檢測方法、限值標準等基礎性技術的研究。隨著檢測手段的完善,與硬件相配套的檢測技術軟件將進一步完善。今后我國應重點開展下述汽車檢測技術基礎研究: 制定和完善汽車檢測項目的檢測方法和限值標準,如驅動輪輸出功率、底盤傳動系的功率損耗、滑行距離、加速時間和距離、發動機燃料消耗率、懸架性能、可靠性等; 制定營運汽車技術狀況檢測評定細則,統一規范全國各地的檢測要求和操作技術; 制定用于綜合性能檢測站的大型檢測設備的形式認證規則,以保證綜合性能檢測站履行其職責。 b.汽車檢測設備智能化 目前國外的汽車檢測設備已大量應用光、機、電一體化技術,并采用計算機測控,有些檢測設備具有專家系統和智能化功能,能對汽車技術狀況進行檢測,并能診斷出汽車故障發生的部位和原因,引導維修人員迅速排除故障。 我國目前的汽車檢測設備在采用專家系統和智能化診斷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如四輪定位檢測系統,電噴發動機綜合檢測儀等等,還主要依靠進口。今后我們要在汽車檢測設備智能化方面加快發展速度。 c.汽車檢測管理網絡化 目前我國的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部分已實現了計算機管理系統檢測,雖然計算機管理系統采用了計算機測控,但各個站的計算機測控方式千差萬別。即使采用采用計算機網絡系統技術的,也僅僅是一個站內部實現了網絡化。 隨著技術和管理的進步,今后汽車檢測將實現真正的網絡化(局域網),從而作到信息資源共享、硬件資源共享、軟件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將全國的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聯成一個廣域網,使上級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即時了解各地區車輛狀況。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