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居民如何治理生態環境?
一、鄉村居民如何治理生態環境?
一,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強化落實目標責任。環保部門應不斷深入農村,檢查督促環保法規的落實情況以及環境監測、監察情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建立環境報告制度,促進有關部門真正把環境管理和生產管理有機結合;在鄉、村、組三級建立鄉(鎮)長、村主任、組長負責的農村環保責任機制,細化任務,加強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嚴格落實問責制,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是加大綜合治理,全面開展環境整治。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全面落實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清理積存垃圾和其他有礙觀瞻的雜物以及污水,重點治理農村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倒亂流、亂種亂養、亂貼亂畫等“十亂”現象。
四是設立環治基金,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并建議設立專項基金,重點解決所轄地區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條件的鄉鎮應該征收垃圾處理費,設專(兼)職鄉村環衛人員,擔負一定范圍的保潔和環境衛生監督職責。同時,成立專門的農村基層環保管理機構,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護飲用水水源。
二、生態環境治理目的?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生態環境治理包括哪些?
土壤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
四、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概念界定?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生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
五、土壤生態環境治理包括哪些?
1.農田耕地土壤污染
這類土壤污染通常來源于工業活動排放以及農業生產活動,如工礦企業生產活動會導致周邊農田耕地土壤的污染,也可能來源于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農藥等。農田耕地污染的特點是污染面積通常很大,污染深度比較淺,污染相對均勻,污染物濃度不高。考慮到農田耕地的投入產出比較低,因此對于農田耕地污染的防治策略主要是以安全利用為主。
2、工業企業搬遷后遺留場址的土壤污染
這類污染的來源是場址上原有企業的生產運營,污染的面積特別集中,污染的濃度通常很高,土壤中有時能發現有機溶劑殘留。這類位于城市中心區的用地通常以再開發利用為主,一般開發為居住和商住,因此保護對象是人體健康。這些用地未來可能被反復開發利用,因此修復治理的策略是以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物理化學修復為主。
3、石油開采企業的場址
這類場地的污染來源于石油勘探、開采、輸送和存儲等環節,污染物為總石油烴類,這類場地的污染面積一般較大,污染物的濃度分布不均勻。這類場地的保護目標為場地周邊自然水體和生態環境。由于石油烴為易生物降解類物質,修復策略可以采用生物修復技術。
4、礦山開采企業的場址
這類場地的污染來源于礦山開采的遺撒和“三廢”外排等環節,污染物為重金屬類,這類場地的污染面積通常較大,多為高背景值地區,污染深度也會很大。由于通常遠離城市,因此保護目標一般也為場地周邊自然水體和生態環境。
六、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規范?
1)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環境保護規劃。不在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及其附近采礦,且礦山開采沒有對主要交通干線和旅游公路兩側直觀可視范圍內的地貌景觀造成影響和破壞。
(2)礦山建設項目按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地質災害評估,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生產方式。
(4)礦山開采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有一定的處理措施,確保達到國家和省的有關標準。
(5)閉坑礦山應實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
眾所周知,隨著礦山的開發和利用,礦山環境問題和因其引起的各種次生地質災害現象已逐步顯露端倪,有的還造成嚴重后果。使人們意識到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國家對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相當重視,但仍有不少無證盜采、濫采的非法采礦者,為一己之利而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不斷埋設新的“定時炸彈”。
(2)由于以往經濟體制的原因,形成所謂的群眾大辦礦山的混亂局面,進而遺留下大量難以解決的環境問題。
(3)地方保護主義、多頭管理、執法不嚴等,不能使環境保護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嚴重影響環境保護工作。
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不應再走已往開發一破壞一治理一恢復的老路子,那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我們要創新觀念,因此,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結合黨的十六大和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精神,提出了“綠色礦山”的概念。
七、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原則?
一是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并舉。在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的同時,必須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徹底扭轉一些地區邊建設邊破壞的被動局面。
二是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應充分考慮區域和流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把城鄉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
三是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合理開發。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經濟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做到近期與長遠統一、局部與全局兼顧,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的經濟利益。
四是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制度。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充分運用法律等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八、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需要?
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要在繼續保持經濟政策體系與法治體系優勢、推進監管體系和能力保障體系建設的同時,著力彌補社會行動體系這一短板。
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稅、生態補償、綠色金融等經濟政策,更新修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等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
另一方面,要推動監管改革工作盡快落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加速建成,保證環保投入繼續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不減。此外,要著力彌補社會行動體系的不足,通過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體系調動人民群眾的力量,使其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使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
九、什么時候開始生態環境治理?
1972年6月5日~16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標志著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出席會議的國家有113個,共1300多名代表。
除了政府代表團外,還有民間的科學家、學者參加。會議討論了當代世界的環境問題,制定了對策和措施。會前,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個國家的152位科學界和知識界的知名人士組成了一個大型委員會,由雷內·杜博斯博士任專家顧問小組的組長,為大會起草了一份非正式報告——《只有一個地球》。
這次會議提出了響遍世界的環境保護口號:只有一個地球!會議經過12天的討論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簡稱《人類環境宣言》)和具有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呼吁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后代共同努力。
《人類環境宣言》提出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引導和鼓勵全世界人民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人類環境宣言》規定了人類對環境的權利和義務);呼吁“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而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
“這個目標將同爭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兩個既定的基本目標共同和協調地實現”;“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和后代而努力”。會議提出建議將這次大會的開幕日這一天作為“世界環境日”。
十、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
生態環境治理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土壤環境綜合治理、林區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荒漠化的防治、水土流失防治等等。
生態環境治理,是我國提出的、旨在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主要通過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等方式,建設祖國秀美山川。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斗,建設祖國秀美山川,是把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重大戰略部署。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