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主要內容?
一、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主要內容?
一、環境公益訴訟的概念 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社會成員,包括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據法律的特別規定,在環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壞的情形下,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不受損害,針對有關民事主體或行政機關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實踐證明,這項制度對于保護公共環境和公民環境權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環境公益訴訟的基本類型根據提起訴訟的原告身份,可以將環境公益訴訟分為普通環境公益訴訟和環境公訴兩大類型,表現為五種具體形式:第一類,環境公益訴訟。即公民或者法人(特別是非政府組織NGO),出于保護公益的目的,針對損害公共環境利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起的環境公益之訴。就原告身份和訴訟目的而言,它表現出“私人為公益”的顯著特點。環境公益訴訟包括民事和行政兩種形式:
(1)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即公民或者組織,針對其他公民或者組織侵害公共環境利益的行為,請求法院提供民事性質的救濟。就訴訟主體和訴求而言,它表現出“私人對私人,私人為公益”的特點。
二、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有什么限制?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只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才享有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
具有原告資格的具體范圍為:
在社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基金會,設區的市自治州、盟、地區,不設區的地級市,直轄市的區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
三、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的區別?
(一)兩者所維護的法律規范的性質不同,
民事公益訴訟所要維護的是行政法律規范,行政公益訴訟所要維護的是民事法律規范;
(二)兩者的被告不同,行政公益訴訟以行政機關或其他公權機關為被告,而民事公益訴訟則以民事主體為被告。
四、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的區別?
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主要在兩個方面的區別:
1、兩者所維護的法律規范的性質不同,前者所要維護的是行政法律規范,后者所要維護的是民事法律規范;
2、兩者的被告不同,行政公益訴訟以行政機關或其他公權機關為被告,而民事公益訴訟則以民事主體(或私人)為被告。
五、公益訴訟和環境公益訴訟的區別?
前者是所有公益類訴訟,比如人文類。后者專門是環境保護類的公益訴訟
六、民事公益訴訟與行政公益訴訟有哪些不同?
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的區別從概念上:兩者所維護的法律規范的性質不同,前者所要維護的是行政法律規范,后者所要維護的是民事法律規范;兩者的被告不同,行政公益訴訟以行政機關或其他公權機關為被告,而民事公益訴訟則以民事主體為被告。
七、固體污染環境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法律?
固體污染環境是指由固體廢物或污染物導致的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或污染。如果您想就固體污染環境問題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以下是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供參考: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該法規定了對環境污染行為的預防、控制和治理的基本原則,以及環境污染責任的追究和民事賠償的相關規定。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該法規定了民事訴訟的一般程序和規則,包括起訴要件、證據的負擔和舉證責任、案件受理、調解等內容,是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依據。
3.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明確了審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適用標準、程序和賠償方式等方面的規定。
4. 地方性法規:不同地區可能還會有制定的具體行政法規或地方性規定,以及環保部門發布的治理固體污染環境的政策和標準。您可以咨詢當地環保部門或法律咨詢機構,獲取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信息。
請注意,具體的法律適用可能因地區和具體案件而有所不同。建議您咨詢專業的環境法律咨詢機構或律師,以便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獲得準確和可行的指導。
八、環境公益訴訟主體?
環境公益訴訟即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公益性訴訟,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使環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時,法律允許其他的法人、自然人或社會團體為維護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
環境公益訴訟利益歸屬于社會,訴訟成本應當由社會承擔,因此,原告起訴時可緩繳訴訟費,若判決原告敗訴,出于防止訴權濫用的考慮,原告仍應繳納訴訟費,若判決被告敗訴,則應判決由被告承擔。
九、環境訴訟與環境公益訴訟的區別?
前者是要收費,后者是公益性質,不收費
十、公益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區別?
公益訴訟包括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其中民事公益訴訟是指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
民事訴訟是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訴訟?;蛘哒f,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得各種關系的總和。民事訴訟是訴訟的基本類型之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