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什么是環境友好型社會?
遵循自然規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擴展資料依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1、將建設環境友好社會作為貫穿整個環境資源立法的指導思想和立法目標,用環境友好的基本理念指導制定、修改、補充和完善有關法律。
2、加強環境教育立法,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
3、加強循環經濟和環境友好市場立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境友好市場,建立以循環經濟和綠色消費為重要特征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消費模式。
4、加強環境友好技術立法,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技術和產品。
5、加強環境友好生態區立法,規范對環境友好的生態省、生態城市、生態鄉村、生態社區、生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生態農業園區的建設。
6、加強環境友好社會法律制度立法,形成能夠促進和保障環境友好社會建設的法律制度體系。
二、什么是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友好型社會名詞解釋?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一種以環境友好為特征的社會形態,其核心理念是以環境友好作為發展和生產的基本前提,通過倡導和推行環境友好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協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平衡發展,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具體來說,環境友好型社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環保型生產方式:采用環保型的生產方式,包括推廣清潔生產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措施,實現經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型生活方式:采用生態型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包括減少浪費、節約能源和資源、推廣可再生能源、鼓勵綠色出行等措施,實現生活方式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型社會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包括促進社會公平、提高環境意識、加強環境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措施,實現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制定和執行環保政策法規、加強環保教育和宣傳、推廣環保科技和產品等措施,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設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的利用。完善產權制度,明晰資源的產權,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益,做到物盡其用,使資源的損失浪費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實行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綜合措施。完善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健全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考核體系,依法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堵塞能源資源浪費漏洞。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切實開展各項節能環保的執法檢查。
第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鼓勵科技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資源的開采和消耗環節,要注重提高綜合回收和利用率;在廢物和再生資源產生環節,既要強化污染預防和控制,又要注重分類收集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注重研究開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的技術,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起資源節約的技術支撐體系,發展循環經濟。第四,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宣傳節能減排觀念,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節能減排活動。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倡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生產模式,大力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五、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含義是什么?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致力于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形態。就中國而言,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目標就是建立一種低消耗的生產體系、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持續循環的資源環境體系、穩定高效的經濟體系、不斷創新的技術體系、開放有序的貿易金融體系、注重社會公平的分配體系和開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民主體系。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演變來看,人類社會經歷“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和諧自然”三個基本階段。漁獵文明和農耕文明時期,人類敬畏自然,是因為生產力的低下迫使人們依賴于大自然的恩賜。工業文明時期,貪婪資本與強大科技的結合,使人類將自然界變成服從于人類物欲的對象。人類生活獲得極大改善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危機。環境友好理念拋棄了古人“敬畏自然”中的神秘性,吸取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合理內核;拋棄了工業文明“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盲目自信,吸取了改造自然的積極因素。
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倡經濟和環境雙贏,實現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的負荷最小化,將這種負荷和影響控制在資源供給能力和環境自凈容量之內,形成良性循環。有人說,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就已包括了“環境友好型社會”,實則正相反。在國際社會,一般認為資源節約是環境友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觀念方面,資源節約關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資源使用率,如節水、節地、節能等等,但不能涵蓋環境友好所包括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技術等要素,也達不到環境友好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倫理層次。在經濟方面,資源節約可以提供“節流”措施,而環境友好可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統籌社會經濟活動的綜合發展。在政治方面,環境友好比資源節約更多地強調綜合運用技術、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措施降低環境成本,解決更為廣泛的國計民生問題。在文化方面,環境友好比資源節約更為關注生產和消費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強調生活質量、生活內涵、生活意義的幸福指數,有很強的道德文化傳承價值。
六、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2)要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上面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體系。
(3)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建設生態文明。增加環保投入,健全環保監管體制,提高監管能力,加大執法力度。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尚,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準則?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八、試論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意義?
(1)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目標。
(2)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部署,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重要任務。
九、談談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意義?
1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生產水平還不高,從長遠利益出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必要的,有利于日后的發展。
2.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重要任務。。
3.有利于社會穩定,和諧。有利于充分發揚我國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
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就是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為重點,推廣應用節約型的耕作、播種、施肥、施藥、灌溉與旱作農業、集約生態養殖、秸稈綜合利用等節約型技術,推廣應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減少農業廢棄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保護環境等環保型技術,
大力培養農民和農業企業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觀念,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集約農業等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的農業形態,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