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察如何監管建設項目?
納入"雙隨機"監管
目前各地環保部門均已建立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即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向社會公開。在隨機抽取的污染源數據庫中,基本是國控源、省控源以及市、縣確定的重點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新建項目則很少,有的地方基本沒有列入。
把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的建設項目錄入污染源數據庫,納入“雙隨機”管理,通過系統內的上級環保部門督察、同級環保部門交叉互查、本級部門隨機抽查等方式,重點檢查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的編制是否符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要求,是否存在更改和降低環評文件類別現象,是否突破“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環境管控要求,以及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及各項環境管理規定情況,既規范了環評審批工作,也提高了環評剛性約束。
拓展信用評價范圍
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把項目建設單位納入環境信用評價范圍,但筆者認為,把建設單位在項目基礎施工、竣工驗收、生產調試等活動中遵守環境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和履行環保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表現,納入環境信用評價范圍,開展信用評級,有利于推進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環境保護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提高“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環境保護意識,持續改進自身環境行為。因此,各地環保部門應當建設項目納入環境信用評價管理,并建立健全環保信用信息平臺共享與交換機制,拓展信用市場應用,及時傳遞企業環境違法信息。
公開建設項目環境信息
各級環保部門要建立完善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監督機制,定期不定期地開展項目建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活動專項檢查。對發現不公開、不按照規定要求公開或公開內容不真實、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要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在行政處罰的同時,責令企業公開到位。
細化建設項目監管制度? ? ? ? ? ? ? ? ? ? ? ? ? ? ?環保部門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細化建設項目監管制度,加強建設單位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一是在項目開工階段,重點檢查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是否按照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要求,編制環境保護篇章,落實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投資概算。是否將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納入施工合同,保證環境保護設施建設進度和資金。二是在項目建設階段,重點檢查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是否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是否符合環保審批要求。三是在項目竣工階段,重點檢查是否按照標準和程序,對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組織驗收,是否編制驗收報告,以及項目調試過程中是否建立各項監測數據、環保設施運行等資料臺賬。涉及分期建設、分期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建設項目,檢查其相應的環境保護設施是否分期驗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