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一、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 14001是一項環境管理標準,它提出了企業或組織應該如何制定和實施環境管理體系。下面是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和使用指南:
1. 環境政策:組織應該制定并公布明確的環境政策,包括承諾符合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以及持續改進環境性能。
2. 環境方案:組織應該確定并記錄其重點影響因素,并設置目標和計劃來降低這些影響。
3. 實施與操作:組織應該確保有效地實施其環境方案,并為員工提供必要的培訓和資源。
4. 監測與評估:組織需要對其生產活動進行監測,并評估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5. 持續改進:基于內部審核結果、外部審查結果以及反饋意見,組織需要不斷優化并完善自己的環境管理體系。
使用指南:
1. 初次建立系統時需明確項目范圍、相關人員職責等信息。
2. 需在整個過程中保持透明度,向所有利益相關者公開信息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3. 建議采用PDCA循環模式,即計劃-實施-監測-改進,以確保環境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
4. 強調員工參與和意識提高,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環境管理體系中。
5. 建立有效的內部審核機制,并根據審核結果進行及時調整和優化。
二、合規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合規管理體系是一種企業管理體系,主要用于規范企業的運營行為和確保企業遵守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以下是合規管理體系的要求及使用指南:
企業規章制度:為確保企業正常經營、管理、服務的需要,應建立完善的企業規章制度。
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制定風險標準、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等。
合規底稿:建立合規制度、合規手續、制度執行情況等底稿。
內部監控體系:包括內部審計、內部調查、內部控制、內部監督等。
外部監管管理:對于外部監管機構的監督和管理,應積極配合、主動溝通,確保企業在法律法規框架內正常運營。
建立和開展培訓計劃:培訓公司內部員工、合作伙伴和供應商,防范和識別潛在的合規風險。
在使用合規管理體系時,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和流程,建立全面的合規管理體系。企業需要明確合規內控目標、制定規章制度、監測內控效力、建立調查機制等措施,確保企業管理程序的合法性和合規性,避免不必要的合規風險。
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證書的要求?
首先,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要求企業建立符合ISO 14001標準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環境管理體系。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產品性質、服務范圍和環境風險等因素,制定適合自己的環境管理手冊、作業程序和管理程序。同時,企業還應按照相關法規、標準和合同要求,建立環境管理檔案,確保環境運營數據真實、準確、完整。
其次,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要求企業有效的環境管理實踐。企業應當逐步實現環境管理體系的目標和計劃,落實環境管理方針,不斷改進環境管理體系。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應注意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污染防治等環境管理要求。企業要認真履行環境監測、排污許可、自查自報等法律義務,確保產品和服務符合環保標準和客戶需求。
再次,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要求企業做好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企業應當組織內部審核,及時發現和整改環境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另外,還需要定期召開環境管理體系管理評審會議,對環境管理體系進行總結、分析和評估,確定環境管理體系改進計劃和目標,并進行推進和跟蹤。
最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要求企業注重培訓和宣傳。企業應加強員工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提高員工的環境管理素質和技能,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相關活動。此外,企業還應向外界傳遞企業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信息,展示環保品質和企業社會責任感,增強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競爭力。
四、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及崗位職責?
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是一個組織為了實現環境保護目標而建立的一套管理體系,包括政策、程序、職責和資源等方面的安排。以下是一般環境保護管理體系中常見的崗位職責:
?
1.?環境保護管理部門負責人:
?
- 制定和實施環境保護政策和計劃。
- 監督環境保護法規的遵守情況。
- 組織環境影響評估和環境監測。
- 協調各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
?
2.?環境保護工程師/專家:
?
- 進行環境評估和監測,分析環境數據。
- 提供環境保護技術支持和建議。
- 參與環境保護項目的設計和實施。
?
3.?生產部門負責人:
?
- 確保生產活動符合環境保護要求。
- 實施清潔生產措施,減少污染排放。
- 管理和維護環保設備。
?
4.?員工:
?
- 遵守環境保護政策和操作規程。
- 參與環境保護培訓和意識提高活動。
- 報告環境問題和異常情況。
?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崗位職責,具體的職責可能因組織的規模、行業和法規要求而有所不同。環境保護管理體系的目標是通過明確職責和協調努力,確保組織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并促進可持續發展。
五、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提出于多少年?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提出于1998年。
六、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及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分別控制的對象及實施的目的是什么?
以企業的實際管理需求為導向,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管理對象是各不相同的, 質量管理體系的管理對象是產品、 環境管理體系的管理對象是環境因素、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 體系的管理對象是危險源, 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但是都可以將其看作是各個相關方向組織提出的需求,所以,在實際的管理體系的整個工作中,可以將相關方對組織的需求作為導向,各個體系的整合工作依據實際的需求而開展,例如,在采購管理工作中,既要考慮質 量方面的要求,又要能夠對環境、職業健康等因素進行識別與控制,因此,在實際的整合工 作中,可以在確定實際需求的情況下,進行各個整合方案的制定。
七、公共環境衛生保潔對象及要求?
①每天及時清運園內垃圾,清空垃圾箱,做到箱體表面清潔,擺放規范。
② 隨時清掃游覽線路及綠化帶、草坪內廢棄物,垃圾滿袋后收送到園內指定垃圾中轉站內,然后用專用垃圾車送往市政垃圾處理廠。
③欄桿、欄架、玻璃、各類專欄、標牌、各型桌臺、椅凳、花池瓷磚每日擦洗,無灰塵污漬、涂畫及張貼物。
④隨時清理水面漂浮物、打撈水下垃圾,保持水體清潔。
(3)清掃保潔工作標準
①大門、廣場、道路清潔標準
② 花臺:臺內無垃圾、無雜物,臺體側面及臺邊無污跡、無積塵。地面、階梯、扶手:無污跡、無水泥跡、無積水、無堆放雜物。
③墻面、門窗、指示牌、宣傳欄、玻璃、垃圾桶:無污跡、無積塵、無亂張貼物。
④ 道路清掃合格率達100%,保潔合格率達95%,清掃保潔質量應達到“七無、七凈”的標準。
(4)文明作業規范。
①作業人員要求:轄區作業人員的年齡男性不得超過55歲,女性不得超過50歲。
②作業期間必須設置相應的安全警示標志。
③著裝要求:作業期間作業人員必須穿戴全套工作服,著裝整潔并掛牌上崗,無脫崗和聚集聊天現象,不做與工作無關的事。
④清掃工具存放在隱蔽位置,不得影響觀瞻。清掃保潔時不得將垃圾掃入下水道。
⑤認真落實交接班制度,無斷檔現象,服從工作安排。
⑥遇有人惡意破壞環衛設施的行為時,環衛作業人員應勸阻、制止。
(5)垃圾收集、垃圾收運標準。
①做到收集與運輸密切配合,收集點整潔,無亂堆亂放,無灑漏垃圾,收運后立即進行沖洗消毒,收集容器整潔、無破損。
(6)垃圾桶裝及垃圾收集。
①垃圾桶周邊環境衛生干凈、整潔,無亂堆亂放,垃圾桶無敞露現象,無灑漏垃圾。
②按作業時間實施定人、定時、定段全覆蓋收運,垃圾收運次數及作業人員配備滿足垃圾收運需要,保證園區內無積存垃圾和散裝垃圾,無垃圾灑漏。
八、銀杏的生長環境及要求有哪些?
(1)光照。如果光線不夠充足,銀杏葉會嚴重影響種子的產量和質量。銀杏1年生幼苗在早期害怕眩光,光線很容易在幼苗莖的基部引起灼傷。因此,銀杏幼苗需要遮蓋。
(2)溫度。銀杏可以在8~20°C的年平均溫度之下生長,在平均溫度為14~18°C的條件底下生長較好。銀杏可以在短時間內耐受40°C的高溫,但在南亞熱帶地區生長很差,低緯度地區的年平均溫度為20°C或更高。
(3)水分。銀杏喜水怕澇,更耐旱。在春季和夏季的開花結果期,如果土壤缺水,將明顯影響當年的生長和結果量。銀杏非常怕澇,不應種植在排水不良的洼地。
九、洋酒存放環境及要求:洋酒怎么存放?
香檳酒一類的氣泡葡萄酒,都用軟木塞來封口,因此保存時一定要臥放,或者倒置在香檳酒架上,切切不要豎直放,對此不僅酒吧、商店里須注意,家庭中也是如此,并同時把酒放在陰涼處.這是因為臥放會使酒液滲入軟木塞內,使其膨脹后把瓶口封住,這樣就不易漏氣漏酒,外面的空氣也不易進入,酒質就能保持較長的時間。
紅、白葡萄酒一類的靜止葡萄酒,也要藏在陰涼干燥處,要側臥而不能直放,否則木塞容易干燥收縮,造成空氣進入而使酒氧化。上述兩類酒,一旦開啟飲用,最好一次喝完或短期內喝完,否則與空氣接觸,其芬芳新鮮的果香和淡雅細膩的酒味就會逐漸消失。
強化葡萄酒和加香葡萄酒這類酒度較高的葡萄酒,有較強的適應力,能經受得起運輸途中的震動,故不需要特殊照顧。
開啟后,可分幾次喝完,只要把塞子擰緊,即能保存較長時間而不變質。
白蘭地、威士忌、朗姆、伏特加、金酒等酒度在40YV/v左右的烈性酒類,開啟后只要把蓋旋緊或將木塞壓實,可以任意分多次喝完。
這些酒平時以直立放置在涼爽處為宜。
十、iso環境管理體系?
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是指依據ISO14001標準由第三方認證機構實施的合格評定活動。ISO14001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的一份標準,是ISO14000族標準中的一份標準,該標準于1996年進行首次發布,2004年分別由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對該標準進行了修訂,最新版本為ISO14001-2015。
中國首家獲得ISO14001認證的自然風景區:2000年2月25日河源市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桂山風景區旅游有限公司獲得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證書。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