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關環境保護思想的發展歷程?
1.古代哲學的有機論自然觀
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在物質中尋找實在,創立了關于基本元素的學說。羅素說“哲學從泰勒斯開始”,泰勒斯則認為水是萬物的本質(始基、實體)。
這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產生的基礎即所謂的直觀性思維,其基本方式為對于經驗所及的對象直接以表象把握之,而對于超出直接經驗范圍的對象則將其還原為直接表象而把握之。
這些哲學家們以人類自身去類比宇宙,即宇宙被想象為一個巨大的生命有機體。生命現象的許多因素都離不開水,所以水被泰勒斯認為是萬物的實體,它攜有運動和變化的起因。
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雅典學派興起以后,形而上學就代替了這種樸素自然哲學。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這種自然觀將世界的本質還原為了純粹的質料因,將其視作自在存在不需解釋和規定的。
亞氏批評其在陳述物質現象與其生成消滅原因時遺棄了動因,換句話說,亞氏認為自然事物的存在和運動變化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無需外力推動的過程,而更像是雕塑家雕刻雕塑的過程,其中包含質料、形式、目的、動力諸因素,“雕像的質料因就是大理石,形式因就是要塑造的這座像的本質,動力因就是鑿子與大理石相接觸,而目的因就是雕刻家心目中的目的。
不動的推動者(即神)可以看作是一種目的因:它為變化提供了一個目的,而那本質上就是朝著與神相似的一種演化”。總所周知,亞氏的關于“神”的論證是中世紀神學的重要依據。
2.近代機械論自然觀
丹皮爾說“圣保羅(Saint Paul)拯救了基督教,他使基督教沒有變成一個注定要很快消滅的猶太教教派,并且把它當做一個世界性宗教來加以宣傳。在這個宗教生長起來和傳布開來的時候,它和希臘哲學發生接觸,早期教會的神父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這個哲學與基督教義結合起來。”
著名的經院哲學家圣托馬斯-阿奎那把基督教義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和科學融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理性知識體系,亞氏的“神”作為創造自然界的神圣的工匠成為基督教的上帝,上帝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自然是上帝的造物。
但隨著近代機械制造業的飛速發展,機械構成了歐洲人每日生活的特征,創造和實用機械系統的的經驗成為歐洲人一般意識的一部分,這種類比自然而然的使人們將自然看作是一部巨大、精巧的機械系統,上帝就如同鐘表匠之于鐘表,自然最多是上帝給與第一推動的機器,上帝的其它神圣地位被取消了。近代哲學就在這種曖昧的關系中將神學自然觀以無神論的方式接受下來。
當時的人們發現整個自然界都符合牛頓力學原理,自然科學有能力解釋萬事萬物,人們滿懷信心的去鉤織一副完整的自然界圖景,然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展導致了經典力學神話的破滅,人們感到無比驚恐與失落,機械論自然觀也開始動搖。
相對論取消兩位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取消了某一絕對觀察者的特權;量子力學證明了不能排除觀察者對對象的影響,自然界絕不是鼓勵的存在,任一事物的性質都包含了其它事物的影響,沒有什么固有的、不變的性質。至此,無神論自然觀與上帝不再曖昧。
3、走向實踐論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本質是什么?答案是實踐論。實踐論的要素是什么?答案是人化與能動性。
舊唯物主義,如洛克的白板說,忽略了人對外部世界的能動性否定作用,康德的“眼鏡說”則將認識是主體圍著客體轉的“地心說”觀點逆轉過來,讓客體圍著主體轉,即自在之物通過主體先天統覺這幅眼鏡以形成主體的現象和意識,我們眼中的自然是被我們能動性的加工過的,即人化過的,人類理智永遠不會達到自在之物。
然而作為康德眼鏡說眼鏡的先天統覺是純主觀且非現實實踐性的,黑格爾對此作了一番長篇大論后陷入自我矛盾,馬克思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踐論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即給康德眼鏡的對自在之物的主體綜合加工活動加入了現實的能動性,從而變成人類以工具體系對于外部感性質料的實際綜合,即實踐。
實踐是什么呢?“實踐作為一種客觀的活動,就是對于外部世界的否定作用”。人類將“自在自然提升為人化自然,把雜多紛亂的外部世界整合為合目的的存在”,即人類“否定外部世界的不合目的性,以人類存在為同一性的基礎,把外部世界整合到人類存在這一大系統中來,構成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新的世界秩序。”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