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8個)
傳染病的出現,若說與環境及生態息息相關,人們未必想到個中的關系。
港大發現花面貍(俗稱果子貍)身上的冠狀病毒,與引起人類SARS有關。在此之前,馬來西亞的「立百病毒」、紐約的「西尼羅病毒」,甚至本港的「禽流感H5N1病毒」,源頭都來自動物,而且與環境受破壞、全球暖化及人與動物距離太近的因素密不可分。
除了維持家居清潔外,要預防傳染病出現及擴散,還須把眼光放遠,保護環境。
SARS在香港造成的影響,近年少見。雖然1997年爆發過「禽流感」,但因殺雞及時,加上維持至今的街市清潔日,及為雞只注射疫苗等措施,當年這個傳染病帶來的沖擊,在港人心中已逐漸淡去。但是放眼四周,傳染病的威脅一直未停過,只是不在香港發生,港人沒有留意。
生態異變病毒輾轉傳人
先進國家如美國,自1999年開始,爆發「西尼羅病毒」(WestNileVirus)。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網頁指出,這種病毒本身早已存在于雀鳥身上(換言之,雀鳥是西尼羅病毒的宿主,host),蚊子叮過帶病毒的雀鳥后,病毒會留在它們的唾液腺,藉叮咬其它雀鳥及人而把病毒傳開去。
香港醫學會會長勞永樂指出,環境與人的疾病是息息相關的。另一種與動物有關的傳染病是由「立百病毒」(NipahVirus)引起。自1998年起,個案陸續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出現。
它本身存在于森林中的蝙蝠身上,后來傳給豬,再由豬傳給人。追本溯源,一切源自森林大火。原本棲息在東馬來西亞沙巴的蝙蝠因森林大火而逃離出來,從東馬飛到西馬的馬來西亞半島,感染了豬場里的豬及人。若沒有該次東馬的大火,該不會因而感染了豬。
他稱,這次大火與當年天氣非常干燥有關,而反常的天氣則受厄爾尼諾影響。由此可見,傳染病確與大環境及生態息息相關。而且,全球溫度上升,有利蚊子繁殖,于是也有利登革熱的傳播;海水溫度上升,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長,依附它們的霍亂菌,因?海產吃浮游生物而轉到這些海產上,人們未好好煮熟而吃的話,便患上霍亂。本港數年前爆發的霍亂,原因就在此。
至于令人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勞永樂稱,則由于人們砍伐樹木,破壞了原本在森林居住的猿猴的家,迫使它們與人類接觸而起。
捕殺動物、破壞棲息地病毒傳播
中國科學院院士及病毒學家毛江森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許多野生動物體內存在大量病毒,無論捕殺、馴養、用在實驗用途,都使得原本只在動物身上的病毒,侵入人群。伊波拉病毒、愛滋病毒及黃熱病,對它們的宿主猿猴影響不算大,致死率也非常低,但人類破壞它們的棲息地,活動范圍擴及原始森林,病毒傳給人,在人身上的致死率便很高。
立百病毒、登革熱、霍亂及伊波拉病毒等等的例子,在在說明人如沒有好好保護自然環境及生態,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災害——傳染病。
SARS病毒與果子貍有關,至于是否由它傳給人,截稿時還未完全確認。勞永樂指出,廣東省其中一個早期出現「非典型肺炎」個案的河源,修筑了大水壩。通常水壩興建了,水位上升,人搬走時,動物也搬走。他認為,值得調查的是,會否因而迫使動物離開原本棲身地,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人看見了又捉來吃,才把它們身上的冠狀病毒傳播出去。
保護環境防傳染病擴散
勞永樂稱,要防止傳染病發生,大處要注意減低溫室效應,減少海水水溫上升,小處要注意各自的居住環境,愛護環境,保護樹林,多管齊下。
SARS未出現時,大家都沒有察覺傳染病仍然對現代化地區如香港有威脅。
勞永樂稱,相比以前,兒童營養良好,加上推行免疫注射計劃,就算患上麻疹,它的殺傷力已減低不少;水源充足及干凈,減少了霍亂的流行。傳染病逐漸不被重視,醫學界的焦點轉移在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及癌癥上,病房的規劃也以「大房」為主,但對傳染病來說,卻會增加交叉感染的危機。
「有SARS,也會有其它傳染病出現。」勞永樂稱,是時候為此做好準備。
(1)大氣環境正在惡化。主要表現為:氣候災害增多、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大氣成分發生不利于人的變化,二氧化碳增加,緩解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濃度降低,地球兩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并在加大,還有多種有害于人類的成分也在增加。據1997年美國里奇國家實驗室的報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已增長了30%,甲烷增長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長15%。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其濃度的增加導致氣溫升高。
大氣圈中發生的這些變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噴發,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氣。但是人類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氣體和粉塵,對大氣的污染更為嚴重。燒煤產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霧和酸雨,是大氣污染的突出表現。“殺人的煙霧”于1930年首次出現在比利時,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籠罩倫敦,煙霧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濃度,大大超過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計導致6000余人死亡。這種記錄雖不多見,但污濁的空氣,普遍充斥于許多工礦區和城市的空間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氣,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強,現在人們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為酸雨。它看起來與普通雨水無異,但所含酸性物質進入陸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森林的破壞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為酸雨記錄下來的pH值是5.9(純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還有2.1的記錄,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強了。說明隨著工業的發展,大氣受到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厲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氣是在流動的,它可以飄洋過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國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國更不足奇。科學家測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氣體,有2/3是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工業區。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使酸雨覆蓋面積急劇擴大,到1999年已成為僅次于歐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我國至今仍以煤為主要燃料,是大氣污染嚴重的一個原因。
大氣污染所帶來的損害,極其廣泛,許多時候并不表現為毒霧酸雨這類形式,但各種生物無不經常受其影響,對森林和農作物的損害尤為顯著。經常呼吸污濁的空氣,對人體的健康也是威脅,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長期生活在被嚴重污染的大氣環境中,猶如慢性中毒。
大氣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濃度降低。科學家在1985年首次發現:1984年9、10月間,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中,臭氧的濃度較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擋過量的紫外線,造成這個保護生命的特殊圈層出現“空洞”,威脅著南極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1994年發現北極地區上空平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有減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紀60年代減少了25-30%。而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空洞還在擴大,1998年9月創下了面積最大達到2500萬Km2的歷史記錄。*
臭氧層為什么會出現“空洞”?許多科學家認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劑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結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組成,其中的氯離子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后,能反復破壞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狀,因此盡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減少到形成“空洞”。我國科學家新近提出,僅僅是氟利昂的作用還不夠,太陽風射來的粒子流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向地磁兩極集中,并破壞了那里的臭氧分子,這才是主要原因。(楊學祥,1999)而無論如何,人為地將氯離子送進大氣,終是一種有害行為。
在大氣圈中,物質分布松散,運動快速,極微小的外來干擾,也可能就打破原來的平衡,因此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不可低估。
大氣中已經產生危害或被人們注意到的污染物約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范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的主要有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氫、氟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微粒物質等。
(2)水圈污染嚴重
水圈中最大的問題是淡水資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持續發展的障礙(見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脅著人類的生存。1999年舉辦“世界水日”之際,聯合國的專家發布,在當今的世界上,還有14億人在飲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過500萬人。在我國,經濟建設大發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別的國家也是工業越發達,水的污染越嚴重。被污染的大氣經過流動擴散,可以很快稀釋沖談;被污染的水雖也可以流動,但常存在相對穩定的水體中。對以水為生的人和生物,影響長遠深刻。
造成水和水體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業的發展,化肥、農藥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學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發展到現今的危害程度。
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常成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屬、非金屬物質和有機物,種類繁多,其中許多對人體有害甚至是劇毒雖然經過人工處理可以將它凈化,但現在多是僅稍作處理,甚至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體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俁市和新舄縣發生的水俁病,其原因是工廠排放的廢水中的汞經過生物食物鏈(硅藻-飛蛄-石斑魚-鱔魚)的逐漸富集,使鱔魚體內含汞量達10-20毫克每升(最高達50-60毫克每升),比原廢水中汞濃度高出1萬至10萬倍。當地居民捕食鱔魚等之后,汞在人體內積聚,以致造成中樞神經的嚴重損傷。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是傳染疾病的淵藪。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更是傳染疾病的淵藪。
絕大數河流最終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還是無害的物質都隨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輪破裂或沉沒,更在把能嚴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帶進海里。在一些地方,人們還向海里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寶盆和自凈池,有些人卻在把它當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地中海,早已無漁業可言,很多物種已在此絕滅。我國的渤海由于周圍城市的擴大和工業的興起,也出現了這種發展趨勢,據監測部門在1998年報告,1995年時,渤海已有56%的面積被污染,比十年前擴大了一倍,而且還在擴大。河流、湖泊、海洋這些水體本來都有自凈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總是那樣晶瑩清澈,現在受到污染而且還在發展,完全是人類行為不慎造成的后果。水圈是一個系統,污染物隨著水的運動在其中傳播,所以在南極企鵝的組織中也發現了殺蟲劑;而波及廣大海域的紅潮(赤潮),其源來自城市的污水。這些污水富含生物營養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機物。紅潮是因一些紅色或褐紅色藻類得到豐富營養,迅速生長、數量激增的現象。由于它們過量的繁殖,并在死亡后腐敗、消耗大量氧氣,影響到別的生物,特別使魚類不能在此生存。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