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墓在什么地方(趙光義墓在什么地方建的)
一、趙匡胤趙光義下場?
趙匡胤的下場是趙光義為了當皇帝弄死的,但正史不敢說,只能說他暴病而亡。趙光義的下場是皇位傳到宋高宗時代,皇位又歸趙匡胤的后代了。原因是金兵把趙光義的子孫殺的差不多了。
二、趙光義是老幾?
趙光義是老三,長兄趙匡濟,次兄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
三、趙光義是死在?山嗎?
趙光義死于現在中國的河南省開封市,當時的東京宮中萬歲殿。趙光義于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駕崩于東京宮中之萬歲殿,時年五十九歲,在位二十一年。皇太子趙恒登基為帝,是為宋真宗。群臣上尊謚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同年農歷十月,葬于永熙陵
四、趙光義有后代嗎?
歷史上,趙光義一共有九子,即趙元佐、趙元僖、趙恒、趙元份、趙元杰、趙元偓、趙元偁、趙元儼、趙元億。
五、趙光義如何稱呼趙匡胤?
趙匡胤是趙光義的親哥哥 。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于后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御敵。初三夜晚,大軍于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嘩變,將士于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后,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六、趙光義后代世系表?
趙匡胤子孫多大都分布在黑龍江地區和浙江地區,根據對浙江趙氏的歷史的研究,正是與找礦用一脈的字輩。
因為趙匡胤的死因不明不白,突如其來的駕崩,并沒有擬旨定下“接班人”,所以皇位就傳到了趙光義的身上。
趙光義的后代主要是黑龍江地區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字輩的。
趙光義,史稱宋太宗,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三弟。
他在趙匡胤于公元976年猝然離世之后登基為帝。據他自己所說,之所以是他繼承地位而不是趙匡胤的兒子繼位是因為趙匡胤在生前曾經答應過母親杜太后死后把皇位傳給趙光義。
趙光義在繼位之后,在開疆拓土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基本統一整個南方地區。趙光義一共在位二十一年,他于997年病逝,享年五十八歲。死后由他的三子趙恒繼位。
七、趙光義奪位金句?
應該是成語燭影斧聲,也有的是斧聲燭影。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殺兄奪位。相傳宋太宗是在雪夜奪位。有人看見燭光中他起身,而宋太祖的斧柱有叩擊聲。
八、趙構是趙光義第幾代孫?
宋孝宗趙昚原名趙伯琮,趙家伯字輩乃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大家知道,北宋皇帝除了趙匡胤本人,都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后代,而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則是趙光義的六世孫,他和趙昚的關系也就只能在“玉牒”上體現了。而趙構之所以傳位給這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侄子,主要是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趙構本人無子
趙構在“靖康之變”前生育了五個女兒,她們大部分都非常不幸,后來,趙構又生育了一個兒子,就是元懿太子趙旉(他曾經在“苗劉兵變”中當了一個月左右的皇帝),但是趙旉年僅兩歲的時候就受驚身亡了,趙構又因為受驚而永遠失去了生育能力。這也就決定了趙構只能找養子。
第二、大臣們的意見
在趙旉夭折、趙構無子的情況下,很多大臣都希望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能早早地確立好皇儲(岳飛就曾因為建言立太子之事而被趙構訓斥),一開始這個事擺不上臺面,大家都知道確立皇儲就是在戳趙構的痛點啊。但是后來大家都著急了,同樞密院事李回開始上書:“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于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于藝祖,可以昭格天命”,李回的意思很明確——太祖以天下為公,讓位給太宗,是陛下的好榜樣!后來又有多位大臣上書,他們從兩個方面表達了應該傳位給太祖后裔的觀點——一、傳位給太祖后代,那是堯舜之事,可以流芳百世;二、大宋之所以出現“靖康之變”,還不是因為太祖爺在上天不保佑咱了,不保佑大宋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吧。
所以,趙構下詔書說:“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他決定在太祖七世孫伯字輩中挑選養子——伯字輩論起來是趙構的侄子,不差輩。
第三、效法仁宗?
趙構雖然在詔書中說自己要“為天下計”,要“法仁宗”,但這是違心的——他最清楚仁宗時期的“濮議事件”惹了多大的麻煩了。宋仁宗曾經生育了三個兒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十三個女兒也有八位夭折),所以他不得不傳位給養子趙曙,也就是后來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臉不認“爹”了,他的親生父親乃是濮安懿王趙允讓而不是宋仁宗趙禎啊,所以就要把父親追封為皇帝,但是大臣們都不愿意,這件事一直鬧騰了十八個月之久,趙允讓最終成了“皇考”,而趙允讓的后人也先后被封賞或者重用。
趙構當然不愿意讓“濮議事件”再次發生,所以他就找了個最簡單的方法——此時自己的直系親屬已經全都被俘北上,太宗后裔雖然有很多見在南宋,但是與他們的關系實在也談不上親密了,不如干脆找個遠屬傳位給他,他感激不盡呢還再想追封個皇考嗎?
九、趙匡胤和趙光義的盟約?
金匱之盟
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后傳位于弟趙光義。
這份遺書藏于金匱(匱,通柜)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后,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
此即金匱之盟的來歷。《宋史·杜太后傳》里面記敘:“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后當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于床前寫成誓書,普于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柜),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在司馬光《涑水記聞》、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十、趙光義是誰的兒子?
趙光義是趙弘殷的兒子。
趙弘殷(899年—956年9月3日),男,漢族,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時期大臣,宋太祖趙匡胤父親,宋太宗趙光義的父親。涿州刺史趙敬的兒子。
出身官宦世家,驍勇善戰,擅長騎射。初事趙王王镕,救援后唐莊宗有功,負責管理禁軍。后漢時期,大破王景崇,出任護圣都指揮使。后周建立,參加淮南之戰,拜檢校司徒,冊封天水縣男,與兒子趙匡胤掌管禁軍。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追贈太尉、[8]武清軍節度使。
建隆元年(960年),兒子趙匡胤建立北宋,追封皇帝,謚號昭武,廟號宣祖,安葬于永安陵。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在位期間,采取治國馭將方針,明顯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終構成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
趙光義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謚號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葬于永熙陵。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