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共進行了幾次土地改革,分別是什么時候?
中國一共進行了幾次土地改革,分別是什么時候?
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后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
一、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二、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三、新中國成立后的斗爭時期(1950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于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和土壤污染檢測應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和土壤污染檢測應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現狀調查1區域自然環境特征調查a地質地貌:區域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的基本情況;地貌類型和形態特征b氣象氣候:風向、風速、降水、蒸發,干旱、潤濕等氣候類型和氣象要素c水文狀況:水系分布情況、河流湖泊水文及其季節、年際和區內空間變化情況;地下水類型、水文地質狀況、水化學狀況等d植被狀況:植被類型、結構、分布及其特點,植被覆蓋度等2區域社會經濟狀況調查:人口狀況、經濟狀況、交通狀況、文教衛生狀況3區域土壤類型特征調查:成土母質:成土母巖和成土母質;土壤類型:土類名稱、分布面積;土壤組成:礦物質、有機質、NPK,主要微量元素;土壤特性: pH, Eh, 質地,土壤結構等。
土壤環境污染監測1)布點:一般采用網格法(布點多,分布均勻)2)采樣:對角線取樣;梅花型取樣;棋盤式取樣;蛇型取樣和隨機取樣;扇形采樣3)樣品制備:風干,去除雜物,碾細,過10目尼龍篩,研磨,過100目尼龍篩,分裝備用4)樣品分析:按選定的分析項目和方法對制備好的土樣進行分析土壤環境質量影響預測一般采取哪些方法?a計算土壤污染物的輸入量:評價區已有污染物和建設項目新增加污染物之和b計算土壤污染物的輸出量:隨土壤侵蝕的輸出量;被作物吸收的輸出量;隨降水淋溶(leaching)流失c的輸出量;因降解、轉化而輸出的量d計算土壤污染物的殘留率:通過相似地塊模擬試驗求取e預測土壤污染趨勢:根據污染物的輸入量與輸出量相比,或根據輸入量和殘留率的乘積,或根據輸入量和土壤環境容量比較來說明污染狀況、污染程度、污染積蓄及趨勢 35、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減緩措
施有哪些?
制定減緩措施的原則:1)凡涉及到珍稀瀕危物種和敏感地區等類生態因子發生不可逆影響時,必須提出可靠的保護措施和方案2)凡涉及到盡可能需要保護的生物物種和敏感地區,必須制定補償措施加以保護3)對于再生周期長、恢復速度較慢的自然資源損失要制定補償措施4)對于再生周期短資源損失,當其恢復的基本條件沒有發生逆轉時,不必制定補償措施5)需制定區域的綠化規劃。實施減緩措施的途徑1)保護:貫徹“預防為主”的思想和政策,預防性保護是優先考慮的措施2)恢復:通過事后努力而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或環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3)補償:重建一種生態系統,以補償應開發建設活動而損失的環境功能的措施4)建設:采取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具有更高環境功能的生態系統的措施。 36、環境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⑴整體性與區域性①環境的整體性,又稱為環境的系統性,是指各環境要素或環境各組成部分之間,因有其相互確定的數量與空間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系統。是環境的最基本的特性②環境的區域性是指環境特性的區域差異⑵變動性和穩定性①環境的變動性,是指自然的、人類社會行為的、或兩者共同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
和外在狀態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②環境的穩定性,是指環境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當環境結構和狀態在自然的和人類社會行為的作用下,所發生的變化不超過一定限度時,環境可借助自身的調節功能恢復到變化前的狀態⑶資源性和價值性①環境的資源性,包括非物質性和非物質性②環境價值性,環境具有資源性,當然具有價值性 37、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是什么? A保證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B指導環境保護措施的設計,強化環境管理C為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
向D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依據,是環境影響評價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38、簡述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1建設項目概況及工程分析⑴建設項目概況:地理位置、建設規模、產品結構、占地面積、平面布置、職工人數、工作制等⑵生產工藝分析: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說明,所用技術和設備技術性能進行評述,了解污染來源及排放、防治措施等⑶原材料情況:數量、規格、產地、運輸形式、有毒有害性進行說明⑷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情況⑸大氣環保工程情況:擬采用的防治措施及其性能和可靠性。若為改、擴建項目,其“以新帶老”情況2建設項目周圍地區的環境概況:包括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等3邊界層污染氣象條件分析4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與評價5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6環境經濟損益分析7評價結論和對策簡述建立S―P模型的基本假設。S―P模型是研究河流溶解氧與BOD關系最早的、最簡單的耦合模型。氧化作用和復氧作用都為一級反應,反應速率是定常的,氧虧的凈變化僅是水中有機物耗氧作用和通過液―氣界面的大氣復氧的函數。
現在有一款S1取土鉆機,取樣效果不錯,可以搜一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