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尾氣凈化后處理??
汽車尾氣凈化后處理是加裝在發(fā)動機后面的處理發(fā)動機排出尾氣中有害物質的裝置。
產生的原因:因為現在環(huán)保要求越來越高,靠改變發(fā)動機本身結構和控制方法來達到高排放標準,這樣做的成本太高,或是目前的技術手段不能達到,所以才出現了加裝后處理裝置來達到環(huán)保要求的方法。
汽車尾氣凈化后處理裝置有哪些:汽油車上用的主要是三元催化器,柴油車上用的有氧化型催化轉化器(DOC)部分流式顆粒氧化型催化器(POC)壁流式微粒捕集器(DPF)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SCR)
使用金屬粉末燒結濾芯應注意什么
1. 金屬粉末燒結濾芯屬消耗品,雖比其它過濾元件耐用,但在清洗和拆裝過程中應注意不要劃傷及碰、砸、摔等現象,防止人為損傷。
2. 嚴禁用工具對濾芯表面施力。如金屬粉末燒結濾芯在線反吹反沖洗后,壓損仍較為嚴重,要及時拆下來進行清洗,金屬粉末燒結濾芯經過分篩、成型,燒結而成的微過濾元件。一般情況下濾液由濾芯外向里過濾,不提倡反向過濾。過濾時,緩緩加壓至需要的工作壓力,嚴禁瞬間開足閥門迅速增壓。
3. 過濾效率低于50%時,要及時用潔凈空氣或潔凈液在線反吹反沖洗。金屬粉末燒結濾芯在進行反吹和反沖洗時,一般先用純凈氣體反吹,反吹壓力是工作壓力的1.2-1.5倍,每次反吹時間3-5秒,反復操作4-6次后用潔凈液進行反洗,反洗3-5分鐘,2-3操作次。
瓷器制作中有哪些化學反應
下面提供瓷器制作過程,有哪些化學反應,可以找一找。
瓷器的制作過程:
注漿成形的生產過程由9道工序組成:
吃漿就是模具吸附泥漿中的水分,形成坯體的工序。 放漿又稱空漿,是當坯體形成一定厚度時,排出多余泥漿的過程。放出的泥漿返回漿池(或罐)。回漿的方式有:(1)人工端桶回漿:(2)自然壓力回漿,利用管道的坡度,使泥漿流回泥漿池;(3)利用泥漿泵抽回余漿:(4)負壓回漿,即利用下注式壓力注漿管道,用真空泵形成的負壓,把泥漿抽回到泥漿罐。在以上各種方式中,除第一種外,均屬于管道回漿。 鞏固:放漿后坯體很軟,不能立即脫模需經過一段時間繼續(xù)排出坯體水分,增加其強度。這段時間稱為鞏固。鞏固是注漿成形的主要工序之一,其持續(xù)時間約為吃漿時間的一半。 在鞏固過程中由于模型繼續(xù)吸水,坯體含水率不斷下降,坯體由于水分排山而逐漸收縮。當坯體含水率下降到19—20%左右時(即脫模點),鞏固過程結束,此時坯體很容易從模型內取山。 脫模:從模型中取出粗坯的過程。脫模點的掌握是一個關鍵。脫模過早,坯休強度不夠,脫模困難,且脫模后坯體易塌陷;脫模過遲,坯體會發(fā)生開裂。 修粘:包括一次修坯、打眼與粘接等過程。傳統(tǒng)的注漿方式,脫模后的坯體內外表面都很粗糙。一般需經多次修坯,而且粘接的工作量也很大。現代采用高強石膏模或樹脂模,壓力注漿等手段,修粘的工作量已大為減少。修坯、打眼與粘接這些工作都需手工進行,容易出現廢品,必須掌握好坯體含水率。 干燥: 預干燥(也稱半干),即將坯體含水率從15%~17%(粘接時的含水率)降低到8%左右。 傳統(tǒng)澆注方式,坯體的預干燥是在注漿車間內進行自然干燥的。在工人下班后的16小時內,注漿車間內保持高溫度(33~40℃)、高濕度(40%一60%),使坯體緩慢的干燥。經預干燥后,濕坯休的含水率從15%~17%下降到8%一10%。要注意防止因干燥過急或干燥不均勻,而造成廢品。 現代注漿方式一般采用熱風直接對坯休進行強制干燥,玻化瓷坯體預干燥收縮率為4%,粘土坯體預干燥收縮率為2%。 二次修坯(修刷):是注漿成形的最后一道工序,將最終決定坯體的尺寸。修刷時坯體含水量要少、刷坯用水也要少,不能有油污。坯體修刷完畢后存放在28-35℃的室內,準備進行施釉。 2 注漿操作過程要點 (1)注漿時,要擦掉模型上的泥縷,進漿速度不宜太快,以使模型中的空氣隨泥漿的注入而排出,避免空氣混入泥漿中,以及避免使坯體表面產生缺陷。 (2)澆注大型產品時,在棱角等收縮大的部位,注漿前,可在模型內的相應處貼上綢布,使各部分水分移動的速度盡量均衡,以防止開裂。 (3)需上型芯成形的制品,事先在型芯上撒石粉,幫助脫模。 (4)掌握好吃漿時間的長短,以保證坯體的厚度。 (5)放漿前應敞開氣眼,速度不宜太快,以免模型內產生負壓,使坯體過早脫離模型造成變形或塌落。 (6)修粘時,零部件坯體應比主坯體含水率稍低2%~3%。 陶瓷注漿成形模具制造過程 1 模具的制造過程 衛(wèi)生陶瓷模具的制造是一項既復雜又細致的工作,需要高超的技藝。為了制成供注漿使用的工作模,需經過一系列嚴密地工作。其一般制造過程可分為以下五步: 第一步:制作原型 原型尺寸與衛(wèi)生陶瓷成品一致。系根據設計圖紙(或樣品)做成。若已有實物樣品需進行仿制,則可省去第一步。 第二步:制作原胎 原胎又稱模種,其尺寸與衛(wèi)生陶瓷坯體一致。系根據原型經過放尺(增加干燥、燒成過程的總收縮)制成。在有些情況下也可直接根據設計圖紙或實物樣品,經過放尺制成。 第三步:制作凹胎 凹胎又稱模種,系由原胎翻制而成。 第四步:制作凸胎 凸胎又稱母模,系由凹胎翻制而成。它一般包括底模與模圍或型芯與模圍。 第五步:制作工作模 工作模又稱子模,系由凸胎翻制而成,供注漿成形使用。 2 模具的材質與分類 (1)傳統(tǒng)澆注用的石膏模具 其制造過程:將標準的β型半水石膏粉,加水制成石膏漿,經攪拌、真空脫氣等處理,注入母模內,石膏硬化后,脫模,再經適當修整,裝配,在50—60℃下干燥5~7天即成。 (2)低壓快排水澆注用的石膏模具 有帶微孔管網和不帶微孔管網兩種。帶微孔管網的石膏模具與前面不同的主要是:在澆注前要先在母模內的相應部位(距澆注工作面2公分處),放入經過定型的管網,這些管網的接口,能與成形線上的真空和壓縮空氣管路相連接,以便澆注時排水、脫模和模具脫水。 制造微孔管網的材料有:微孔玻纖軟管,管徑φ=7.5mm;編織網格用的尼龍絲φ=9.5um:網用的樹脂浸漬液(系由樹脂、催化劑、引發(fā)劑、滑石粉等配制而成)。將這些編網材料在另一個專門制作的輔助母模內編成管網并固化,脫模取出后,用于制作母模。 所用的石膏有β—石膏或α—石膏。后者比前者抗折強度要高1倍;表面顯微硬度要高60%,抗拉強度則要高山約2倍。但標準稠度吸水率則低30%左右。故α—石膏更適宜制作強度高的石膏模型。 (3)適于衛(wèi)生瓷高壓注漿用的微孔樹脂模具 這種微孔樹脂模具分為帶有管網的和不帶管網的兩種。為能滿足衛(wèi)生瓷高壓注漿要求,共抗壓強度—般不小于20兆帕,在10兆帕壓力作用下應無明顯變形,透水率在0.10~0.13 m3/m2s。這種模具的主要材料是樹脂,其制造關鍵是高強度樹脂材料的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用于高壓注漿的模具制造過程比較復雜,各公司公布的資料又很少,需要時可參閱“建筑衛(wèi)生陶瓷工程師手冊”第8章的有關內容。 (4)化學石膏模具 與前述低壓快排水模具制造過程基本相同。共不同點主要是在模具材料中加入了能提高具強度的化學試劑。 制作要點:化學石膏漿注入模具后,在凝固過程中,從微孔管網入口吹入壓縮空氣,使工作模內形成氣孔,石膏凝固后從母模里脫出工作模。修補表面的小缺陷,在非工作面涂刷防水層(20%蟲漆乙醇溶液)。 適用范圍:化學石膏模具使用的壓力范圍是0.4—0.6兆帕,可用于中壓注漿。 3 注漿前的模型處理 對注漿用模具的基本要求是:(1)有良好的吸水性以保證有足夠的吃漿速度,縮短注漿周期;(2)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包括抗折、抗拉、抗壓強度,以保證制品不變形:(3)表面光滑、無油污和泥縷,易于脫模,坯體質量好,可減少修坯的工作量。(4)尺寸、形狀符合要求;(5)使用壽命長。 模型的處理過程: (1)烘干 烘干的目的是排出模型中過多的水分,以利于注漿成形。注漿用的石膏模型,其水分含量最大不應超過19%,最小不低于4%。 正常澆注中的石膏模型,一般在每天成形使用后,及時清理干凈口縫上的跑邊泥后,就放在車間內自然烘干。保持車間內溫度在28~35℃,相對濕度在50%~70%。 若需在60—60℃下對模型進行烘干,則應組裝成套,上緊夾具,放置平穩(wěn)。不要單件進行干燥,以免變形。 (2)清理 清理就是清除使用后模型上的泥、堿毛、灰土等雜質。 (3)擦模 擦模又叫刷水,是模型處理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擦模未擦好,易出現塌、變形、裂等缺陷。 擦模對成形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潤濕模型,并擦出一層石膏漿,在模型表面形成Ca-粘土結構層,使坯體與模型能適當緊密的結合,達到濕坯不粘模和不出坯裂的目的。 對不同的具體情況(如模型的新舊程度、干濕程度、環(huán)境的溫度與濕度、模型的形狀和部位等)需要有不同的擦法,操作人員只能通過實踐靈活掌握: (4)組裝 組裝是注漿前模型處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把需要組裝在一起的模具部件,裝卡牢固,塞嚴防漿口,準備注漿 陶瓷干燥法及干燥設備 1.1 衛(wèi)生陶瓷生產對干燥器的要求 (1)要有良好的干燥質量,而且干燥制度要易與控制,操作方便靈活。 (2)產量要高,并要利于下一道工序的進行。 (3)能源消耗要少,在可能情況下應盡量利用工廠的余熱。 在自然干燥的老式企業(yè)里干燥的能耗很高,有的甚至達到生產能耗的40%。由于干燥的操作溫度較低,而陶瓷燒成又離不開高溫窯爐,因此一般陶瓷工廠都有大量余熱可供利用。 (4)生產強度高,占地少。 (5)省力,省工序,特別是易于和前后工序連成自動線,減少搬運次數。 (6)對環(huán)境污染小。現代注漿車間里有大量精密的機械設備,有時需要安排兩班或三班生產。因此,不能適應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 1.2 干燥器的分類 (1)按干燥制度是否進行控制 可分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由于人工干燥是人為控制干燥過程,所以又稱強制干燥。 (2)按干燥方法不同進行分類 可分為: 1)對流干燥 其特點是利用氣體作為干燥介質,以一定的速度吹拂坯體表面,使坯體得以干燥。 2)輻射干燥 其特點是利用紅外線、微波等電磁波的輻射能,照射被干燥的坯體使其得以干燥。 3)真空干燥 這是一種在真空(負壓)下干燥坯體的方法。坯體不需要升溫,但需利用抽氣設備產生一定的負壓,因此系統(tǒng)需要密閉,難以連續(xù)生產。 4)聯合干燥 其特點是綜合利用兩種以上干燥方法發(fā)揮它們各自的特長,優(yōu)勢互補,往往可以得到更理想的干燥效果。 還有一些干燥方法,在衛(wèi)生瓷生產中沒有得到應用。 按干燥制度是否連續(xù)分為間歇式干燥器和連續(xù)式干燥器。 連續(xù)式干燥器又可按干燥介質與坯體的運動方向不同分為順流、逆流和混流;按干燥器的外形不同分為室式干燥器、隧道式干燥器等。 1.3 成形車間干燥系統(tǒng) 這種干燥系統(tǒng)主要適用于石膏模每天只成形一次(白班成形)的工廠,按間歇方式操作。按照干燥制度能否調節(jié)分成以下兩種干燥系統(tǒng)。它們具有的共同優(yōu)點是:坯體在脫模以后,無需多搬動即可進行干燥,不需另建干燥器,節(jié)省投資:能充分利用成形車間的熱量和空間。 (1)傳統(tǒng)的成形車間干燥系統(tǒng) 過去傳統(tǒng)的方式是在成形車間內安裝蒸汽管道和散熱器。在成形工人下班后,打開蒸汽閥門,提高成形室內的溫度,對坯體進行加熱干燥。 由于車間內濕度不能控制,加熱效率很低,現在已較少使用。 (2)帶溫、濕度自動控制的成形車間干燥系統(tǒng) 這種系統(tǒng)已屬于人工干燥,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中,在各組臺架之間均勻設置吹風管道(3支或更多)。室外新鮮空氣由抽風口被吸入管道內,與室內部分再循環(huán)的干燥廢氣混合,經過濾器除去空氣中的雜質,再經冷卻管、加熱器,最后由通風機加壓后送入吹風支管,對濕坯進行對位干燥。 與傳統(tǒng)干燥方式相比,這個系統(tǒng)具有以下特點: (1)利用廢氣再循環(huán),可以節(jié)約加熱器的熱量消耗; (2)干燥制度具有可調節(jié)性。配合自動控制系統(tǒng)后,可以按給定的程序,準確調節(jié)干燥介質的溫度、濕度,因此干燥質量好。 (3)采用多個送風口,對位吹風干燥,室內溫、濕度比較均勻,能量利用率有所提高。 熱源可以用蒸汽、窯爐余熱、或另設熱風爐產生熱風。 圖中所示即為采用蒸汽的情況,此時需要裝設間壁式(又稱表面式)熱交換器,加熱空氣。熱交換器的形式,最好采用空氣側帶肋片的熱管式換熱器。 若是利用窯爐余熱,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當抽取的熱風是清潔的,沒有混入窯內氣體就可以直接摻入干燥廢氣,調整溫、濕度后,作為干燥介質使用:當利用煙氣余熱時,可在煙道裝設間壁式熱交換器,也可將煙管通入成形室內利用其余熱,但此時無法控制干燥制度;當抽取窯內冷卻制品的空氣時,因為容易混入煙氣或雜質,最好經熱交換后使用。 另設熱風爐的情況,可參照蒸汽加熱器的辦法處理。 由于成形車間很大,室內熱氣體上浮,即所謂氣流分層。上部熱氣流具有大量熱能而難以利用,下部又容易漏入冷風。即使采用棉門簾等方法密封,也難達到理想效果。一些廠家在屋頂安裝多個吊扇,并合理布置再循環(huán)抽風口及送風口的位置,引導室內氣流合理流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由于氣流分層造成的惡果。坯體的干燥制度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濕修后的坯體,其含水率較高;另一種是干修后的坯體,其含水率較低。 22:34:21 陶瓷坯體的干燥過程 在對流干燥過程中介質與坯體之間既有熱交換,又有質交換,可以將其分為下面三個既同時進行又相互聯系的過程: (1)傳熱過程 干燥介質的熱量以對流方式傳給坯體表面,又以傳導方式從表面?zhèn)飨蚺餍輧炔俊E黧w表面的水分得到熱量而汽化,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 (2)外擴散過程 坯體表面產生的水蒸汽,通過層流底層,在濃度差的作用下,以擴散方式由坯體表面向干燥介質中移動。 (3)內擴散過程 由于濕坯體表面水分蒸發(fā),使其內部產生濕度梯度,促使水分由濃度較高的內層向濃度較低的外層擴散,稱濕傳導或濕擴散。 當坯體中存在有溫度梯度時,也會引起水分的擴散移動,移動的方向指向溫度降低的方向,即與溫度梯度的指向相反,這種單由溫度梯度引起的水分移動稱熱濕傳導或稱熱擴散。 在實際的干燥過程中,水分的內擴散過程一般包括濕傳導和熱濕傳導的共同作用。 (二)坯體干燥過程的特點 干燥過程依次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加熱階段 由于干燥介質在單位時間內傳給坯體表面的熱量大于表面水分蒸發(fā)所消耗的熱量,因此受熱表面溫度逐步升高,直至等于干燥介質的濕球溫度,即到達圖中A點,此時表面獲得熱與蒸發(fā)耗熱達到動平衡,溫度不變。此階段坯體水分減少,干燥速率增加。 (2)等速干燥階段 本階段仍繼續(xù)進行自由水排除。由于坯體含水分較高,表面蒸發(fā)了多少水量,內部就能補充多少水量,即坯體內部水分移動速度(內擴散速度)等于表面水分蒸發(fā)速度,亦等于外擴散速度,所以表面維持潮濕狀態(tài)。另外,介質傳給坯體表面的熱量等于水分汽化所需之熱量,所以坯體表面溫度不變,等于介質的濕球溫度。坯體表面的水蒸汽分壓等于表面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汽分壓,干燥速率恒定,故稱等速干燥階段。 因本階段是排除自由水,故坯體會產生體積收縮,收縮量與水分降低量成直線關系,若操作不當,干燥過快,坯體極易變形、開裂,造成干燥廢品。 等速干燥階段結束時,物料水分降低到臨界值,K點即為臨界水分點。此時盡管物料內部仍是自由水,但在表面一薄層內已開始出現大氣吸附水。 (3)降速干燥階段 K點為等速干燥階段與降速干燥階段的轉折點。自K點繼續(xù)降低水分,過程即進入降速階段。此時,坯體含水量減少,內擴散速度趕不上表面水分蒸發(fā)速度和外擴散速度,表面不再維持潮濕,干燥速率逐漸降低。由于表面水分蒸發(fā)所需熱量減少,物料溫度開始逐漸升高。物料表面水蒸汽分壓小干表面溫度下的飽和蒸汽分壓。 由圖3-15可見,此階段排除的是大氣吸附水。當物料水分下降至等于平衡水分時,干燥速率變?yōu)榱悖稍镞^程終止。即使延長干燥時間,物料水分也不再變化。此時物料的表面溫度等于介質的干球溫度,表面水蒸汽分壓等于介質的水蒸汽分壓。 降速干燥階段的干燥速率,取決于內擴散速率,故又稱內擴散控制階段,此時,物料的結構、形狀、尺寸等因素影響著干燥速率。 由于本階段排除的是大氣吸附水,坯體不產生體積收縮,不會產生干燥廢品。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