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魚類肌肉組織中發現微塑料,這和海洋污染有關嗎?
一、海洋魚類肌肉組織中發現微塑料,這和海洋污染有關嗎?
新西蘭國家水事和大氣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顯示,在新西蘭周邊海域采樣的魚類中,不僅魚類內臟中有微塑料,甚至肌肉組織中也發現了微塑料成分。
這項研究顯示,魚類吞食微塑料后,腸道會出現明顯的炎癥,影響魚類消化系統等功能,最終可能影響其生存,損害程度隨著微塑料濃度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研究發現微塑料還會通過腸壁進入魚類肌肉組織,影響其健康,而人類在食用這些魚肉后,也會不知不覺地攝入微塑料。研究人員下一步將重點研究海洋中最常見的微塑料類型――微纖維對魚類的長期影響。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微塑料已對海洋生態環境構成污染。這些廢棄物進入食物鏈后,又會流回人類餐桌,危害人體健康。
微塑料按照化學成分可分為聚乙烯、聚苯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龍等;按照其來源可分為一次來源的工業原料和二次來源的成品塑料;按照其外觀可分為顆粒狀、纖維狀、薄膜狀、碎片狀等;微塑料也有不同的顏色,如透明、乳白色、藍色、黃色等。微塑料進入海洋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陸源輸入,其中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及垃圾堆放是其主要來源。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每次清洗衣物時可有高達1900多個微塑料纖維產生。此外,污水和垃圾中一些較大的塑料碎片會分解成微塑料,由于其粒徑小、密度低不易被污水廠和垃圾處理廠處理從而隨污水進入到海洋環境中;二是海邊輸入,養殖業、漁業及娛樂活動引入的塑料經降解成為微塑料會進入海洋;三是海源輸入,海洋中捕魚、船只運輸及海上作業等活動會將微塑料帶入海洋。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對全球不同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現狀進行了研究。總體來看,近海和各類海洋中均檢測出了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且由于風力、洋流、渦流等原因,微塑料進一步在海洋中遷移、重新分布,造成海岸和其支流的微塑料污染。已有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亞熱帶環流區均有大面積的微塑料富集。
有的。因為海洋被塑料污染了,才會被魚類誤食,所以肯定存在一定的關系
應該是有關系的,可能就是因為海洋被污染了,而魚類吃了這些污染物,所以才會在魚的身體當中發現了這些污染物吧。
這和海洋的污染當然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大家一定要愛護環境,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在健康的環境當中。
我覺得是有關系的,因為現在很多海洋垃圾污染非常嚴重,我們必須加強治理,不然對生態系統的造成難以估計的危害。
二、海洋環境監測
主要是海洋水環境監測;
過程:取樣,化驗,數據整理,上報;
目的:了解海水質量,受污染的程度及變化情況;
注意事項:取樣要有代表性,再就是別產生意外。
三、最新國軍標關于海洋環境噪聲特性測試方法
海底聲學特性
海底對從海水入射的聲波的反射和散射,以及聲波在海底沉積物中的傳播速度和衰減等特性。海底對聲波在海水中傳播,特別在淺海中傳播影響很大。海底的聲反射系數和海底底質的聲吸收系數是表征海底聲學特性的重要物理量。海底沉積物中的聲衰減,主要由沉積物的粘滯性和摩擦產生,與沉積物粒徑和孔隙率也有關。海底對聲波的反射損失主要與海底物質的密度、聲速和聲波的入射角有關。在聲吶使用中,常利用海底反射特性來提高聲吶作用距離。
海洋環境噪聲
海水運動、風對海面作用、厚冰層移動或融化、海底地質構造變化、海中生物體等發出的聲響。屬海洋本身的噪聲。海洋環境噪聲源主要有:海水分子熱運動產生的海水熱噪聲,海浪、海流、拍岸浪、風、雨滴等產生的水動力噪聲,海冰移動和振動、冰塊破裂、浮冰群積成等產生的冰下噪聲,海中能發聲的生物(如甲殼類、魚類、哺乳類等)發出的生物噪聲,遠處航船動力裝置傳來的水下噪聲,地震、海底火山爆發、大尺度湍流和遙遠的風暴等產生的極低頻噪聲。海洋環境噪聲是聲吶接收機的重要背景噪聲,會干擾聲吶系統的正常工作,限制聲信號在海洋中的傳播距離。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