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喝白酒為什么不溫酒、燙酒?
現在人喝白酒已經很少溫酒,燙酒,煮酒了。其實歸根結底是白酒的釀酒工藝已經今非昔比了。
最適合溫熱喝的是黃酒
我國從古至今都記載了很多溫酒煮酒的典故和傳說,比如劉曹青梅煮酒,比如關云長溫酒斬華雄等。但需要確認一點的是,他們喝的都不是白酒,而是米酒,黃酒。這種酒的度數并不高,但是有礙于當時并不完善的釀酒技藝,雜質卻非常多。
這其中主要以甲醇最為致命,可在釀酒過程中偏偏沒有辦法去除。人們喝酒容易醉,還容易頭疼。突然有一次發現燙過的酒口感更好而且喝完睡一覺神清氣爽。這其實是因為在加熱的過程中甲醛被揮發掉了,可以降低對身體的危害,酒的溫度上升又可以暖胃驅寒。
而且在當時黃酒的口味并不好,通過加熱之后各種雜醇會揮發掉,使得它更加醇厚,喝起來更順口。
我國民間也流傳著“冷酒傷肝,燙酒傷肺”的說法。明代的張瀾之的《瞥惰園集》中就提到這么一個故事。
說是太倉有一個財主,夏天的時候喜歡喝冰酒,冬天的時候又喜歡喝燙的要命的酒。結果過了幾年,他明顯感覺到夏天氣喘,冬天又渾身冰冷。后來當地老者就告訴他,熱酒雖然能活血,但是對肺的損傷非常大。而冷酒當時是喝的爽了,喝多了必然讓寒涼淤積在體內。
所以這位老人提議,喝酒只需要把酒溫熱到三四十度即可。此為不冷不熱,喝下既能暖身,又不至于傷身。也正因為如此,古人都有喝溫酒的習慣。
元明時期的白酒,的確有溫熱后再喝的習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就曾提到燒酒要加熱飲用。特別是搭配羊腸湯,對五臟的滋養效果更好。
首先,當時白酒開始慢慢的發展起來,但技藝依然不成熟,酒內含有大量的雜質(醛類,酸類,脂類,醇類)和微量元素。所以通過加熱可以讓這些東西盡快揮發,在提高酒品質的同時,對身體的危害也能降到最低。
其次,當時可沒有空調,沒有地暖,就算是皇宮,冬天也一樣冷的刺骨。再加上元代的皇族特別喜歡外出打獵,都是住在氈房里,不凍成三孫子才奇了怪了。所以在寒風刺骨中把酒溫熱了,燙熱了喝就是最好的選擇。溫酒還能活血,抵御風寒,追獵物追的滿頭大汗,衣服一脫,爽!
特別是一些蒙古族的官員到南方來任職。冬天陰冷的天氣那可是妥妥的魔法攻擊,你穿再厚的毛裘都不管用。所以在跟當地漢族的上層人士交流中,他們也學會了把白酒加熱,達到驅寒發暖的作用。
現在為什么白酒很少有加熱的喜歡呢?首先,中國90%的白酒市場都已經被酒精酒占據了。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香精和水,如果加熱后酒精就會揮發掉一部分,使得酒味變得寡淡。
其次,這些香精會隨著溫度揮發出來。往往溫度越高,異味越濃。你會覺得這杯酒不像是酒,而像是泔水,令人作嘔。所以對于這種香精酒精酒,大家就很自覺的放棄了加熱,誰也不想找不痛快。
那么有的人會說純糧酒難道也不適合溫熱了再喝嗎?原則上來說是可行的,但真的沒有什么必要了。
因為現在的釀酒工藝已經今非昔比了,只要大品牌的純糧酒,它所含的甲醇,乙醛等物質就會非常的少。沒有必要專門為了加熱去去除它們。
而且現在不少做純糧酒的酒廠,都是在高溫的時候取酒。甲醛在21度左右就會沸騰蒸發掉,甲醇會在64度左右揮發掉,真正的乙醇要到80度左右才會揮發。所以只要卡在65~70度左右加熱3分鐘,然后再降到正常溫度(21.5度-29度)取酒,就可以完美的去除這兩種物質。唯一的壞處就是有些酒精會被蒸發掉,會損失一些酒。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鄉下作坊生產的純糧酒可能還會出現甲醇乙醛超標,但是對正規酒廠來說,這已經不算個事兒了。
而且以前白酒燙酒,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的酒質不行。三四十年前沒有成熟的勾調技藝,酒廠也樂于把釀造出來的酒直接拿到市場上發售,而不儲存一段時間。
新酒氣味不正,酒臭明顯,入口特別辣,不純也不綿。再不追求品質的人也喝不下去。怎么辦呢?老酒鬼就會用兩種方法來處理。
一是買到之后先不喝,讓它自然成熟變成陳釀,這個時間往往在1~3年左右??梢宰尵浦械牧蚧瘹?,硫醇等揮發性物質慢慢的消失掉,這樣酒臭味就沒有了。
其二就是把它加熱,讓酒內的活性物質加快融合。這樣短時間內就可以讓它催化成“假”陳釀。喝起來就沒那么難受。
但是現在的純糧酒都是勾調出來的,新酒首先存放一段時間,然后加入不同的年份酒,最終調整到合適的口感。
你說在這種情況下,還有溫酒的必要嗎?
寫在最后:時代在變,飲酒的方式也在變。你就別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喝白酒了,就算愿意喝哪還有時間去溫酒去慢慢的享受呢?
倒不如擰開瓶子直接倒就行了,不是嗎?所以白酒是否溫著喝,并不是最必要的。最必要的是一定要喝好酒,喝安全的酒。你覺得呢?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筆者長期更新美食相關深度文章,現在關注我,可以使您成為餐桌上的靈魂人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