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的老板建造了大型的養豬場糞便和臟水應該如何處理?
建造了大型養豬場,這個規模到底有多大?既然沒有明確的規模,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上,就只能采取假設的形式。
按照現在養豬場環保要求,做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是必須的。只是采取哪種方式更適合,運行成本低、效果好。
實際操作中,使用什么方式,因各地條件不一、環境不一,所適用的方式也有所差異。就目前運行的數量、效果、成本等因素考慮,采用異位發酵床、沼氣發酵、直接糞污堆漚方法為最多,其它運行方式出于養豬場規模與運行成本考慮,采用較少。
要知道怎么處理,就要先搞清楚自己養豬場的廢棄物產生量有多少。一般的理論估算,在干清糞工藝條件下,每頭成年母豬按8千克糞污產生量計算,育肥豬可按10千克計算。
假設這位老板的“大型養豬場”是年出欄10,000頭育肥豬,自繁自養。則常年存欄母豬600頭(含后備母豬),育肥豬4,000頭,這里只做粗略估算。則每天產生糞污量為:母豬8千克 X 600頭 = 4,800千克;育肥豬10千克 X 4,000頭 = 40,000千克。也就是說,這個豬場每天要產生約45噸糞污。
選擇什么樣的糞污處理方法呢?
一、沼氣:過去我國許多養豬場也建立了很多沼氣發酵池,利用養豬場糞污的分離出的液體發酵,產生沼氣?,F在,隨著養豬場糞污處理無害化、資源化的技術發展,沼氣發酵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大型的“黑膜沼氣發酵技術”在南方采用較多。 2017年農業部推薦的養殖場糞污處理模式上,在全國7個區域,糞污厭氧處理模式在6個區域中予以推薦。
沼氣發酵,可以給養豬場提供一部分能源,比如說燒個水、做個飯還都可以。但真正要做到發電,則一般較難。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國外訪問,見到過沼氣發電利用較好的種豬場,據介紹,可以解決40~50%的養豬場能源需要,個人覺得,這已經很厲害了。在國內,基本上沒見到過,當然,也可能近些年拜訪的養豬場不多,孤陋寡聞吧。
按萬頭養豬場的規模來說,沼氣發電應該也是可行的,但前期投入和后期運行成本,需要認真核算。
二、直接堆漚:如果不采取添加微生物制劑、輔料等,直接堆漚糞污,則對環境污染仍無法消除。特別是對周圍空氣污染、堆肥區地下滲漏污染等,都會造成很大的二次污染。盡管這一方式也是農業部推薦的糞污處理模式之一,如果只是簡單的堆漚,是不可取的。
現在多采用改進方法,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發酵劑,同時必須添加如秸稈粉碎物等的輔料。因為是“好氧”發酵,所以發酵堆需要一定的透氣性,以保證發酵堆內有足夠的氧氣,使微生物保持高效率的活力,快速分解糞污中有害物質。 這種模式的關鍵點,是要保證有足夠的輔料,以保證發酵堆的透氣性,一般要添加15~30%的輔料,視糞污的水分含量而定。微生物發酵劑要高效。
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協助一些養殖場設計了此模式生產。基本條件是:
1、需要一定面積的平面場地,需要遮陽擋雨,簡單的設施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淋即可。按50米長計算,一個發酵堆(條狀梯形)約一天的糞污處理量。采用高效微生物發酵劑,可7天一個快速發酵周期,則快速發酵場地至少需要18X50米的面積;
2、配置粉碎機,主要用于秸稈等的粉碎,一般需要粉碎到1.5厘米大??;
3、翻堆機,現在許多農機廠都可以生產,自動翻堆、成型一體化的,價格不貴;
4、篩分設備,如果要出售“農家肥”,需要把大塊的、未完全分解的物料篩選出來。 采用這種方法,需要有專門的人員操作;
采用這種方法,受天氣(氣溫)的影響較大;設備、設施投入簡單;運行成本主要取決于輔料、微生物發酵劑,以及發酵生產周期。
三、異位發酵床:這種方法實際上也是“糞便好氧堆肥模式”的一種,通過一定的技術改善,提升了糞污消納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污染,實現了糞污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并可能做到“零排放”。
這種方法是,先將墊料發酵好,形成“高效的發酵床”。以后,每天按照單位墊料所能消納的糞污量,噴灑糞污到發酵床上,利用翻拋機使糞污均勻分布到發酵床中。則發酵床內的微生物就可以高效地將糞污分解利用掉,整個過程無廢水、廢氣、廢渣排放。當天產生的糞污,當天即可消納掉。
通過參與設計和運行的實際操作經驗,這里提出以下注意要點:
首先發酵床要正確操作和維護,不要“過載”,一般一個立方米的發酵墊料,每天消納糞污量不超過30千克。否則,很容易造成“死床”,這樣成本就高了;
其次,微生物發酵劑要高效。目前市場上發酵床發酵劑五花八門,請選擇時一定注意。應該選擇那些多種菌屬復合的發酵劑,單一菌屬的復合,功能較單一,對糞污的各種物質的分解、消納能力稍差一些。例如,有些發酵劑說是多個芽孢菌株復合而成的,實際上就是一個菌屬。
再次,墊料要有一定厚度。建議采用1.2米以上厚度的墊料,最好在1.5~1.7米厚。這樣的發酵床,一是每延長米上可消納更多的糞污,節省設施面積和成本。二是采用的翻拋機效率更好,不易在軌道上“跳機”。最先設計的60~80厘米厚發酵床,使用的翻拋機在運行時經?!疤鴻C”、“走偏”,運行后經常出現故障,維護成本非常高。三是在天氣陰涼的時候,發酵床內保持溫度的能力強。
最后,發酵床的維護十分重要。如同如何一個設施設備一樣,都需要定期維護、保養。發酵床內的墊料、微生物都會隨著發酵床的使用而消耗。因此,一定要定時、及時補充墊料和發酵劑。一般墊料消耗厚度降低15~20厘米后,建議及時補充新的墊料;發酵劑一般1.5~2個月需要補充一次。補充量視不同的發酵劑而定了,具體的只能參考說明書了。那種說 “添加一次就不用再添加”的發酵劑,基本都是胡說了。因為,這不復合生物學規律。
總體上比較,還是異位發酵床的投入、運行、人員成本較低;操作簡單可靠;最后出來的“農家肥”品質優良。本人傾向于采用此生物技術集成。
以上個人觀點,敬請指正。這里是農牧生態循環實踐者,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交流。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