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加標回收率怎么測量出來 灌砂法的方法和步驟?
一、灌砂法的方法和步驟?
1、在灌砂筒筒口高度上,向灌砂筒內裝砂至距筒頂的距離15mm左右為止。稱取裝入筒內砂的質量m1,準確至1g。以后每次標定及試驗都應該維持裝砂高度與質量不變。
2、隨機選定試驗區域,將空心底盤平穩放置,用腳固定住。用錘和鑿子將底盤孔中的土鑿掉。并把鑿掉的土樣轉入塑料袋,注意不要使鑿出的土樣丟失,且使土樣的水分盡量少蒸發。
3、用刷子清掃洞邊及洞內的土,將洞內全部鑿松的土取出。試洞深度一般是15cm。并稱量鑿出的土樣重量,精確到1g。
4、將開關打開,使灌砂筒筒底的流砂孔、圓錐形漏斗上端開口圓孔及開關鐵板中心的圓孔上下對準重疊在一起,讓砂自由流出,并使流出砂的體積與工地所挖試坑內的體積相當(或等于標定罐的容積,然后關上開關);
5、不晃動儲砂筒的砂,輕輕地將灌砂筒移至玻璃板上,將開關打開,讓砂流出,直到筒內砂不再下流時,將開關關上,并細心的取走灌砂筒。
6、收集并稱量留在玻璃板上的砂或稱量筒內的砂,準確至1g。玻璃板上的砂就是填滿筒下部圓錐體的砂(m2)。
7、重復上述測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8、將標準砂經過篩網就泥土篩除后回收到袋內,以便下次使用。
二、加標回收率如何計算?
以濃度值計算加標回收率理論公式可以表示為
P =(c2-c1)/c3× 100%. ………………(1)
式中: P 為加標回收率;c1 為試樣濃度, 即試樣測定值, c1 =m 1/V 1; c2 為加標試樣濃度,即加標試樣測定值, c2 =m2/V 2;c3 為加標量, c3 =c0 ×V 0/V 2:m =c0 ×V 0; m 1 為試樣中的物質含量; m 2 為加標試樣中的物質含量; m 為加標體積中的物質含量; V 1 為試樣體積; V 2 為加標試樣體積, V 2 = V 1 + V 0; V 0 為加標體積; c0 為加標用標準溶液濃度。
上述符號意義在下文中均相同。
(1) 在加標體積不影響分析結果的情況下, 即V 2= V 1, 當c3 =c0 ×V 0/V 1時,
P =[(c2 - c1) ×V 1]/(c0 ×V 0)× 100% ………………(2)
(2) 在加標體積影響分析結果的情況下, 即V 2= V 1+ V 0, 當c3 =(c0 ×V 0)/(V 1 + V 0)
時,
P =[(c2 - c1) × (V 1 + V 0)]/(c0 ×V 0)× 100%.……………… (3)
2.2
以樣品中所含物質的量值計算加標回收率
將理論公式中各項均理解為量值時, 則可以避開加標體積帶來的麻煩, 簡明易懂,
計算方便, 實用性強. 即
P =(m 2 - m 1)/m× 100%,或
P =(c2 ×V 2 - c1 ×V 1)/c0 ×V 0× 100%……………… . (4)
2.3
以吸光度值計算加標回收率
本方法僅限于用光度法分析樣品時使用. 在光度法分析過程中, 會用到校準曲線
Y = bx + a, 導出量值公式為:
x = (Y – a)/b,
由2. 2 節可知, 當以物質量值計算加標回收率時, 可導出
P =(Y 2 - Y 1)/(b × c0 ×V 0)× 100%.………………(5)
式中:Y 2 為加標試樣的吸光度; Y 1 為試樣的吸光度; b 為校準曲線的斜率。
但是, 使用公式(5) 的前提條件為(Y 1-Y 0) > a. 其中, Y 0 為空白試樣的吸光度; a
為校準曲線的截距. 而當(Y 1 - Y 0 )
將使回收率值人為地增大, 引起較大的正誤差。
三、灌砂法測定壓實度試驗過程?
方法與步驟
1、在灌砂筒筒口高度上,向灌砂筒內裝砂至距筒頂的距離15mm左右為止。稱取裝入筒內砂的質量m1,準確至1g。以后每次標定及試驗都應該維持裝砂高度與質量不變。
2、隨機選定試驗區域,將空心底盤平穩放置,用腳固定住。用錘和鑿子將底盤孔中的土鑿掉。并把鑿掉的土樣轉入塑料袋,注意不要使鑿出的土樣丟失,且使土樣的水分盡量少蒸發。
3、用刷子清掃洞邊及洞內的土,將洞內全部鑿松的土取出。試洞深度一般是15cm。并稱量鑿出的土樣重量,精確到1g。
4、將開關打開,使灌砂筒筒底的流砂孔、圓錐形漏斗上端開口圓孔及開關鐵板中心的圓孔上下對準重疊在一起,讓砂自由流出,并使流出砂的體積與工地所挖試坑內的體積相當(或等于標定罐的容積,然后關上開關);
5、不晃動儲砂筒的砂,輕輕地將灌砂筒移至玻璃板上,將開關打開,讓砂流出,直到筒內砂不再下流時,將開關關上,并細心的取走灌砂筒。
6、收集并稱量留在玻璃板上的砂或稱量筒內的砂,準確至1g。玻璃板上的砂就是填滿筒下部圓錐體的砂(m2)。
(此處直接稱量灌砂筒及集中存砂,效果一樣)
7、重復上述測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8、將標準砂經過篩網就泥土篩除后回收到袋內,以便下次使用。
9、計算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