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物對土壤的危害主要有知到 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途徑有哪些?
一、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途徑有哪些?
1、如將固體廢棄物簡易堆置、排入水體、隨意排放、隨意裝卸、隨意轉移、偷排偷運等不當處理,破壞景觀,其所含的非生物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進入土壤、水體、大氣和生物系統,對土壤、水體、大氣和生物系統造成一次污染,破壞生態環境。
2、將有害廢棄物直接排入江河湖澤或通過管網排入水體,或粉塵、容器盛裝的危險廢氣等大氣有害物排入大氣,不僅導致水體或大氣污染,而且還導致污染范圍的擴大,后果相當嚴重。
3、長時間不當儲存與堆置過程中,廢棄物堆體滋生霉菌和寄生蟲等病原體,加速老鼠、蛇和蚊蟲等生物體的繁殖與生長,帶來疾病和疾病傳播危險。
二、土壤侵蝕會對人類帶來什么災害?
土壤侵蝕的危害:1破壞土地,吞食農田。2降低土壤肥力,加劇干旱的發展。3淤積抬高河床,加劇洪澇災害。4淤塞湖泊,影響開發利用。 土壤侵蝕:土壤及其母質在水力、風力、重力、凍融等外營力的作用下,被破壞、剝蝕、搬運、沉積的過程。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的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壤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及水的損失。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合理保護、改良和利用風沙區、山丘區的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壤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事業。水力侵蝕:在降雨雨滴擊濺、地表徑流沖刷和下滲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質及其其它地面組成物質被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的全部過程。 雨滴擊濺侵蝕:在雨滴擊濺作用下土壤結構和土壤顆粒產生位移的現象。 混合侵蝕:是指在水流沖力和重力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特殊侵蝕類型,常稱泥石流。冰川侵蝕有冰川運動隊地表土石體造成機械破壞作用的一系列現象。 面蝕: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時在地表產生積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徑流,開始形成的地表徑流處于未集中的分散狀態,分散的地表徑流沖走地表土粒 溝蝕:在面蝕的基礎上,尤其細溝狀面蝕進一步發展,分散的地表徑流由于地表影響逐漸集中,形成有固定流路的水流稱作集中的地表徑流或股流,集中的地表徑流沖刷地表,切入地面帶走土壤、母質及破碎基巖,形成溝壑的過程。風沙流:氣流及其搬運的固體顆粒的混合流。 荒漠化: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輸沙量;氣流在單位時間通過單位寬度或面積所搬運是沙量 沙塵暴:大風揚起地面沙塵,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米的惡劣天氣。 按導致土壤侵蝕的外營力種類劃分:水力重力風力凍融冰川混合生物化學。按發生的時間劃分為古代侵蝕現代侵蝕按發生的速度劃分為加速侵蝕正常侵蝕泥石流的分類:按固體物質組成分泥石質水石流泥流。按泥石流性質分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按主導因素分冰川型降雨型土壤侵蝕類型分區原則:1為同一區內的土壤侵蝕類型和侵蝕強度應基本一致2同一區內影響土壤侵蝕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基本一致3同一區內的治理方向、措施、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4以自然界限為主適當照顧行政區域的性和地域的連續性。
三、什么是土壤腐蝕,其影響因素有哪些?
①土壤腐蝕是指金屬在土壤中所發生的腐蝕。
土壤是具有毛細管多孔性的特殊固體電解質。土壤腐蝕的陰極過程主要是氧去極化作用,由于氧要透過固體的微孔電解質到達陰極,過程比較復雜,進行得較慢,且土壤的結構和濕度對氧的流動有很大的影響。
常見的土壤腐蝕形式有:充氣不均引起的腐蝕,雜散電流引起的腐蝕和微生物引起的腐蝕。
②影響因素:
(1)電阻率
它是土壤腐蝕的綜合性因素。土壤的含水量,含量鹽量,土質,溫度等都會影響土壤的電阻率。土壤含水率未飽和時,土壤電阻率隨含水量的增加而減小。當達到飽和時,由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被水所填滿,含水量增加時,電阻率也增大。
(2)含氧量
土壤的透氣性好壞直接與土壤的孔隙度松緊度,土質結構有著密切關系。緊密的土壤中氧氣的傳遞速度較慢,疏松的土壤中氧氣的傳遞速度較快。在含氧量不同的土壤中,很容易形成氧濃差電池而引起腐蝕。
(3)鹽分
土壤中的鹽分除了對土壤腐蝕介質的導電過程起作用外,還參與電化學反應,從而影響土壤的腐蝕性。它是電解液的主要成份。含鹽量越高,電阻率越低,腐蝕性就越強。氯離子對土壤腐蝕有促進作用,所以在海邊潮汐區或接近鹽場的土壤,腐蝕更為嚴重。但堿土金屬鈣、鎂等的離子在非酸性土壤中能形成難溶的氧化物和碳酸鹽,在金屬表面上形成保護層,能減輕腐蝕。富含鈣鎂離子的石灰質土壤,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4)含水量
水分使土壤成為電解質,是造成電化學腐蝕的先決條件。土壤中的含水量對金屬材料的腐蝕率存在著一個最大值。當含水量低時,腐蝕率隨著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達到某一含水量時腐蝕率最大達時再增加含水量, 其腐蝕性反而下降。
(5)pH值
即土壤的酸堿性強弱指標。它是土壤中所含鹽份的綜合反映。金屬材料在酸性較強的土壤腐蝕最強。中性,堿性土壤中,腐蝕較小。
(6)溫度
土壤溫度通過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來影響土壤的腐蝕性的。它可以影響土壤的含水量,電阻率,微生物等。溫度低,電阻率增大,溫度高,電阻率降低。溫度的升高使微生物活躍起來,從而增大對金屬材料的腐蝕。
(7)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會促進金屬材料的腐蝕過程,還能降低非金屬材料的穩定性能。厭氧的硫酸鹽還原菌趨向于在鋼鐵附近聚集,導致鋼鐵的腐蝕。好氧菌,如硫化菌的生長,能氧化厭氧菌的代謝產物,產生硫酸,破壞金屬材料的保護膜,使之發生腐蝕。
(8)雜散電流
這是一種土壤介質中存在的一種大小,方向都不固定的電流。大部分是直流電雜散電流,它來源于電氣化鐵路,電車,地下電纜的漏電,電焊機等等
四、固體廢物通過什么途徑產生污染?對環境有何危害?
固體廢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會發生化學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轉化,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采取的處理方法不當,有害物質就將水,氣,土壤,食物鏈等途徑危害環境。
危害:1,侵占土地,固體廢物不加利用時必然占地堆放,堆積量越大,占地也越多
2,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廢物沒有適當防滲措施的垃圾填埋,其中有害組分很容易污染地下水。
3,污染水體,除對地下水的污染外,由于不少國家把固體廢物直接傾入河流,海洋等,使地表水體受到嚴重影響
4,污染大氣,固體廢物污染大氣環境一般是污泥和垃圾中的塵粒隨風飛揚,運輸過程中產生有害氣體,散發毒氣和臭味等。
五、固體廢物的化學性質?
(1)污染性
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性表現為固體廢棄物自身的污染性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的二次污染性。固體廢棄物可能含有毒性、燃燒性、爆炸性、放射性、腐蝕性、反應性、傳染性與致病性的有害廢棄物或污染物、甚至含有污染物富集的生物,有些物質難降解或難處理、固體廢棄物排放數量與質量具有不確定性與隱蔽性,固體廢棄物處理過程生成二次污染物,這些因素導致固體廢棄物在其產生、排放和處理過程中對視角和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甚至對身心健康造成危害,這說明固體廢棄物具有污染性。
(2)資源性
固體廢棄物的資源性表現為固體廢棄物是資源開發利用的產物和固體廢棄物自身具有一定的資源價值。固體廢棄物只是一定條件下才成為固體廢棄物,當條件改變后,固體廢棄物有可能重新具有使用價值,成為生產的原材料、燃料或消費物品,因而具有一定的資源價值及經濟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固體廢棄物的經濟價值不一定大于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成本,總體而言,固體廢棄物是一類低品質、低經濟價值資源。
(3)社會性
固體廢棄物的社會性表現為固體廢棄物產生、排放與處理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一是社會每個成員都產生與排放固體廢棄物,二是固體廢棄物產生意味著社會資源的消耗,對社會產生影響,三是固體廢棄物的排放、處理處置及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性影響他人的利益,即具有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活動主體的活動影響他人的利益。當損害他人利益時成為負外部性,當增大他人利益時稱為正外部性。固體廢棄物排放與其污染性具有負外部性,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具有正外部性),產生社會影響,這說明,無論是產生、排放還是處理,固體廢棄物事務都影響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固體廢棄物排放前屬于私有品,排放后成為公共資源。
(4)兼有廢物和資源的雙重性固體廢物一般具有某些工業原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化學特性,較廢水、廢氣易收集、運輸、加工處理,可回收利用。固體廢物是在錯誤時間放在錯誤地點的資源,具有鮮明的時間和空間特征。
(5)富集多種污染成分的終態,污染環境的源頭廢物往往是許多污染成分的終級狀態。一些有害氣體或飄塵,通過治理,最終富集成為固體廢物;廢水中的一些有害溶質和懸浮物,通過治理,最終被分離出來成為污泥或殘渣;一些含重金屬的可燃固體廢物,通過焚燒處理,有害金屬濃集于灰燼中。這些“終態”物質中的有害成分,在長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又會轉入大氣、水體和土壤,成為大氣、水體和土壤環境的污染“源頭”。
(6)所含有害物呆滯性大、擴散性大固態的危險廢物具有呆滯性和不可稀釋性,一般情況下進入水、氣和土壤環境的釋放速率很慢。土壤對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導致污染物的遷移速度比土壤水慢的多,大約為土壤水運移速度的1/(1~500)。
(7)危害具有潛在性、長期性和災難性由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其危害可能在數年以至數十年后才能發現,但是當發現造成污染時已造成難以挽救的災難性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固體廢物特別是危害廢物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可能要比水、氣造成的危害嚴重得多。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