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由什么和什么組成?
一、土壤剖面由什么和什么組成?
土壤剖面由粘土層和粉砂層組成
二、2.土壤的層次?
土壤分為三 層
1、表土層又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上表土層又稱耕作層,為熟化程度較高的土層,肥力、耕性和生產性能最好;下表土層包括犁底層和心土層的最上部分(又稱半熟化層)。
耕作層:受耕作,施肥,灌溉影響最強烈的土壤層,厚度一般約20厘米左右.耕作層易受生產活動和地表生物,氣候條件的影響,一般疏松多孔,干濕交替頻繁,溫度變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質轉化快,含有效態養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這一層中,一般約占全部根系總量的60%以上.
犁底層:位于耕作層之下,厚約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層很緊實,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氣性差,透水性不良,結構常呈片狀,甚至有明顯可見的水平層理.這是經常受耕畜和犁的壓力以及通過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積而形成的.
2、心土層 又稱“生土層”。是土壤剖面的中層。位于表土層與底土層之間。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層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層。由于有物質的移動和淀積,所以表土層和心土層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過程的特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層的結構一般較差,養分含量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層,一般保持著開墾種植前自然土壤淀積層的形態和性狀,耕種引起的變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層,在正常情況下多發育為具有棱塊或棱柱狀結構的斑紋層。
心土層位于犁底層以下,厚度約為20-30厘米,該層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壓力的影響而較緊實,但不象犁底層那樣緊實.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層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層次,是生長后期供應水肥的主要層次.在這一層中根系的數量約占根系總量的20-30%.
3、底土層也叫母質層,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如成土母質為巖石風化碎屑,則底土層中也往往摻雜有這些碎屑物。底土層在心土層以下,一般位于土體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層受地表氣候的影響很少,同時也比較緊實,物質轉化較為緩慢,可供利用的營養物質較少,根系分布較少.一般常把此層的土壤稱為生土或死土.
三、天然土層可分為哪幾種?
土壤剖面是由一些形態特征各不相同的層次重疊在一起構成的。這些層次大致呈水平狀態,叫做土壤發生層,簡稱土層。土層的形成是土壤形成過程中物質遷移、轉化和積累的結果。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剖面構造,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為:
①覆蓋層(以A0表示);
②淋溶層(A),又分為腐殖質層(A1)、灰化層(A2)、過渡層(A3);
③沉積層(B);
④母質層(C);
⑤母巖層(D或R)。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為:
①耕作層。
②犁底層。
③生土層。
④死土層。
四、自然土壤剖面層和耕作土壤剖面層的關系?
自然土壤剖面層是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物質發生移動和轉化、淋溶與積聚等作用造成的結果。因此,自然土壤剖面又稱為發生剖面,其中的層次稱為發生層。
耕作土壤的剖面構造特點與自然土壤有些不同,其層次的分化和各層的性質主要受長期耕作活動的影響。通常可分為耕作層、犁底層和半熟化層、心土層(生土層)、底土層。
五、土壤的層次?
發育良好且未經擾動的土壤剖面大致可分三層。最上層是表土層,又稱淋溶層(A層);第二層是心土層,又稱淀積層(B層),第三層是底土層,又稱母質層(C層),有時為潛育層(如沼澤土、草甸土的潛育層)。另外,山地土壤在母質層之下多為母巖層(D層)。
1、表土層的生物積累作用較強,含有較多的腐殖質,肥力較高。耕作土壤的表土層,又可分為上表土層與下表土層。上表土層又稱耕作層,為熟化程度較高的土層,其肥力、耕性和生產性能最好;下表土層包括犁底層和心土層的最上部分(又稱半熟化層)。表土層的作用是生長植物,為植物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表土層有機質豐富,這層土壤里植物根系最密集。
2、心土層位于表土層與底土層之間,通常是指表土層以下至50厘米左右深度的土層。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層的結構一般較差,養分含量較低,植物根系少。但是,心土層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層次,是生長后期供應水肥的主要層次。
3、底土層幾乎未受耕作影響,根系極少。在耕作土壤中如果底土層質地粘重、緊實,可起到一定保水、保肥作用;如果質地較輕、結構松散,則易于漏水、漏肥。
六、土表層包括
、表土層又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上表土層又稱耕作層,為熟化程度較高的土層,肥力、耕性和生產性能最好;下表土層包括犁底層和心土層的最上部分(又稱半熟化層)。
耕作層:受耕作,施肥,灌溉影響最強烈的土壤層,厚度一般約20厘米左右.耕作層易受生產活動和地表生物,氣候條件的影響,一般疏松多孔,干濕交替頻繁,溫度變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質轉化快,含有效態養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這一層中,一般約占全部根系總量的60%以上.
犁底層:位于耕作層之下,厚約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層很緊實,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氣性差,透水性不良,結構常呈片狀,甚至有明顯可見的水平層理.這是經常受耕畜和犁的壓力以及通過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積而形成的.
2、心土層 又稱“生土層”。是土壤剖面的中層。位于表土層與底土層之間。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層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層。由于有物質的移動和淀積,所以表土層和心土層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過程的特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層的結構一般較差,養分含量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層,一般保持著開墾種植前自然土壤淀積層的形態和性狀,耕種引起的變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層,在正常情況下多發育為具有棱塊或棱柱狀結構的斑紋層。
心土層位于犁底層以下,厚度約為20-30厘米,該層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壓力的影響而較緊實,但不象犁底層那樣緊實.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層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層次,是生長后期供應水肥的主要層次.在這一層中根系的數量約占根系總量的20-30%.
3、底土層也叫母質層,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如成土母質為巖石風化碎屑,則底土層中也往往摻雜有這些碎屑物。底土層在心土層以下,一般位于土體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層受地表氣候的影響很少,同時也比較緊實,物質轉化較為緩慢,可供利用的營養物質較少,根系分布較少.一般常把此層的土壤稱為生土或死土.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