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加標回收率范圍怎么算(中粗砂壓實度檢測標準?)
一、中粗砂壓實度檢測標準?
1.灌砂法基本原理
灌砂法(標準方法,但不適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材料的壓實度檢測)基本原理是利用粒徑0.30~0.60mm或0.2~0.50mm清潔干凈的均勻砂,從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到試洞內,按其單位重不變的原理來測量試洞的容積(即用標準砂來置換試洞中的集料),并根據集料的含水量來推算出試樣的實測干密度。
2、選點及檢測頻率
選點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壓實度的檢測結果選點太少,位置不客觀,沒代表性,很難反映實際情況;選點太多,不但沒必要,而且浪費時間,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正確的選點在工程施工中具有很強的實際指導意義。一般在壓實度檢測中,試坑的位置應選擇在每一設計車道內。如設計為雙向四車道那么應在所檢路基的一個橫斷面上、在每一設計車道內選擇一點作為試驗點,并為試驗點編號。如Kl3+oo0,1號點,2號點……若在檢測中發現有個別點壓實度較低時,可根據該點編號查找出該點然后在該試坑(距原坑邊5cm的位置)旁邊再選點進行檢測。若該兩點壓實度都合格,證明該點在初次檢測時是由于試驗人員的操作不當所為。若兩點壓實度都不合格則證明該點壓實度不合格。所以進行壓實度檢測時選點應得當,檢測頻率也要滿足規范要求。這樣檢測結果才能較客觀的反映工程質量的實際情況。
3、灌砂筒的選用及室內標定
3.1根據集料的最大粒徑選用灌砂筒
(1)當試樣的最大粒徑小于15mm、測定層的厚度不超過150mm時,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測試;
(2)當試樣的最大粒徑等于或大于15mm,但不大于40mm,測定層的厚度不超過150mm,最大不超過200mm時,應用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測試;
(3)如集料的最大粒徑達到40~60mm或超過60mm時,灌砂筒和現場試洞的直徑以200mm為宜。
工地上普遍應用Φ150mm的灌砂筒,它的測深為150mm,其所測壓實度僅為這150mm的壓實度。但是現場壓實層厚度往往在200mm左右,而且一般壓實度在壓實表層都比較高,往下就難以保證,因此在山區現場含碎石較多的集料應采用Φ20omm的大灌砂筒檢測為宜。
3.2室內量砂標定的準確與否對壓實度的影響
(1)未灌入前,貯砂筒中砂面高度、砂的總重對量砂密度的影響。《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JTJ059-95)中對筒內砂的高度和質量都做了明確規定。筒內砂的高度與筒頂的距離不超過15mm,原因是不同砂面高度的砂,其下落速度不同,因而灌進標定罐內砂的密實程度也不同,這就直接影響了量砂的密度。因此,儲砂筒中砂面高度必須嚴格控制。
現場測試時,貯砂筒中砂面高度應與標定量砂密度時貯砂筒中砂面高度保持一致。另外,筒內砂的質量準確至1g。每次標定及以后的試驗都維持這個質量不變。因為標定時,只要砂總重相同,即砂的自重一樣,顯然其下落速度也能保持一致,從而提高量砂使用的準確性。實踐證明,現場測試時,儲砂筒中砂面高度和重量與室內標定時保持一致,大大提高了檢測數據的準確性。
(2)標定罐深度對量砂密度的影響。通過試驗結果發現:曾經作過試驗,結果發現標定罐深度每減2.5cm,砂密度大約降低3%。標定罐深度每減1cm,砂密度大約降低1.2%。可見標定罐深度對量砂密度的影響較大。因此,現場試洞深度應盡量與室內標定罐深度一致。
(3)砂的顆粒級配組成對量砂密度的影響。不同顆粒粒徑組成的砂,其級配不同,密度也明顯不同,故每次檢測使用時量砂必須采用標準砂(0.30~0.60mm或0.25~0.5mm),而且要保持砂潔凈干燥。由上述可見,儲砂筒砂面高度、砂的總重、標定罐深度、砂的顆粒組成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量砂的密度。量砂密度標定準確與否,也將影響路基壓實度的檢測精度。所以,在進行路基壓實度檢測之前,標定工作不容忽視,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4、現場含水量的檢測
現場含水量的檢測結果直接影響到壓實度的檢測結果。若含水量偏大,則壓實度偏小。反之含水量偏小,則壓實度偏大。所以含水量的檢測是灌砂法檢測壓實度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在含水量檢測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土樣的選取。
為防止水分蒸發,取試坑中部有代表性土樣2份,迅速裝入鋁盒中,蓋上盒蓋后迅速稱量、編號。
(2)土樣的數量。
對于粘性土取30~50g,對于砂類土取50~100g。
(3)含水量的檢測。
在施工現場一般采用快速檢測方法,即酒精燃燒法,每一鋁盒內的土樣應充分燃燒三次,將水份全部燒出。
(4)結果整理。
取兩次含水量的平均值為該點含水量的代表值。
5、現場檢測注意事項
(1)現場測試時,儲砂筒中砂面高度和重量與室內標定時保持一致。
(2)基板使用:檢測時,地表面應處理平整,若凹凸不平應使用基板,以減少試驗誤差,盡量使檢測表面光滑平整。現場測試完后,要檢查罐砂筒底板、基板與地面之間是否有砂子漏出,如有要將其單獨清出,稱其質量,計算密度時應扣除這部分質量。
(3)量砂的使用:量砂應規則,使用進行回收的量砂,下次使用前必須過篩洗凈、烘干,并放置足夠的時間,使其與標定時潔凈、干潮狀況一致,以保證量砂密度。換砂時應重新標定量砂密度,確保試驗準確性。
(4)試坑的形狀:試坑的形狀應該是空的圓柱體,但施工單位往往會將坑挖成鍋底的形狀,尤其是在接近試坑底部的位置。前面我們談到就每一壓實層而言,越向下的部位其壓實度越小,所以,這樣形狀的試坑將導致較松散部位的土取出的相對較少,導致測得的壓實度值偏大。
(5)試坑的深度:按照《公路路基面現場測試規程》要求,試坑的深度應該等于測定層的厚度,但不得有下層材料混入,一般情況下,每壓實層厚為20cm,所以,試坑深度也應該是20伽。由于現場操作時,挖坑這道工序往往由施工單位的民工完成,其挖坑深度經常達不到要求。壓路機在碾壓過程中其應力分布成倒三角形,所以就每一層壓實而言,越向下的部位其壓實度越小。因而,坑的深度不夠,將導致測得的壓實度偏大。試坑深度應盡量等于標定時深度,坑壁筆直,上下口直徑相等,避免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建議試洞深度應以15cm為宜。因為按此深度進行檢測,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能較好地反映測定層的壓實度,提高檢測工作效率。
(6)灌砂的時間:正確的做法是觀察邊緣處標準砂不在流動后還需要等十幾秒鐘再停止灌砂。因為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中心部位砂子的流動情況,而且砂子的流動是從中心開始而后才向邊緣擴展的。如果提前結束灌砂,勢必導致灌入的標準砂質量偏少,從而導致測得的壓實值偏大。
(7)含水量的選取:在選取含水量時,應將試坑內的土壤迅速均勻攪拌,然后再取含水量。
二、現場如何簡易判斷土壤的相對密度?
1、 把樣品給予粉碎并經過一個>2mm的篩網,過濾并丟棄含量>2mm的部分。回收剩下的部份并放入110℃干燥。可用DH-60干燥
2、 取3次土壤粉末為樣品,將每一次土壤粉末經壓縮成塊狀。
3、 將其中一樣品放于測量臺上,測干燥重量,按ENTER鍵記憶。
4、 將蠟粒倒入80℃臘爐中溶解為液體。
5、 浸一下每一生胚土堆于臘中而干燥,確認土堆完全的封口。假如還能發現孔洞,用棒子沾熱蠟填補空洞。不能再將整個浸泡。因為會使蠟被覆太厚。
6、 再將已被覆的樣品放于測量臺上,測防水處理后的重量,按ENTER鍵記憶。
7、 最后將樣品放入水中測水中重量,假如樣品浮起,則需利用抗浮架,按ENTER鍵記憶,顯示密度值。
三、垃圾分類公示標準?
垃圾分類標準
一、可回收垃圾
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這些垃圾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
廢紙:主要包括報紙、期刊、圖書、各種包裝紙等。但是,要注意紙巾和廁所紙由于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
塑料:各種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裝、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塑料牙刷、塑料杯子、礦泉水瓶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種玻璃瓶、碎玻璃片、鏡子、暖瓶等。
金屬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頭盒等。
布料: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桌布、洗臉巾、書包、鞋等。
二、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重金屬、有毒的物質或者對環境造成現實危害或者潛在危害的廢棄物。包括電池、熒光燈管、燈泡、水銀溫度計、油漆桶、部分家電、過期藥品、過期化妝品等。這些垃圾一般使用單獨回收或填埋處理。
三、廚余濕垃圾(濕垃圾、廚余垃圾)
包括食材廢料、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綠植、中藥藥渣等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廢棄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
四、其他干垃圾(干垃圾、其他垃圾)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紙巾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及果殼、塵土、食品袋(盒)。采取衛生填埋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五、注意
大棒骨因為“難腐蝕”被列入“其它垃圾”。玉米核、堅果殼、果核、雞骨等則是餐廚垃圾。家里用剩的廢棄食用油,也歸類在“廚房垃圾”。
餐廚垃圾裝袋: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遠比餐廚垃圾更難腐蝕。此外塑料袋本身是可回收垃圾。正確做法應該是將餐廚垃圾倒入垃圾桶,塑料袋另扔進“可回收垃圾”桶。
衛生紙:廁紙、衛生紙遇水即溶,不算可回收的“紙張”,類似的還有煙盒、煙蒂等。
塵土:在垃圾分類中,塵土屬于“干垃圾”,但殘枝落葉屬于“廚房垃圾”,包括家里開敗的鮮花等。
果殼:在垃圾分類中,“果殼瓜皮”的標識就是花生殼,的確屬于廚余垃圾。榴蓮殼則屬于干垃圾。
四、怎樣算gcms的峰面積與濃度結果?
利用C-13,C-15,C-17三張色譜圖,算出C-15/C-13,C-17/C-13的相對平均校正因子 然后用這兩個校正因子計算樣品圖譜中C-15,C-17含量 利用測得C-17含量計算出回收率 在利用C-17回收率與C-15譜圖含量推算土壤中C-15真實含量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