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意思(寫出垃圾處理的原則,以及白色污染的3R運動?)
一、寫出垃圾處理的原則,以及白色污染的3R運動?
城市垃圾處理一般遵守以下原則: 1綜合處理原則; 1廢物利用原則; 3固體廢物處理標準化原則; 4分類處理原則 ; 5及時就地處理原則。
對于固體廢物處理“三化”原則是指對固體廢物的污染防治采用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1.減量化:
減量化意味采取措施,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最大限度地合理開發資源和能源,這是治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首先要求和措施。
就我國而言,應當改變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鼓勵和支持開展清潔生產,開發和推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就產生和排放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而言,法律要求其合理地選擇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資源,采用可使廢物產生量最少的生產工藝和設備。
2.資源化:
資源化是指對已產生的固體廢物進行回收加工、循環利用或其他再利用等,即通常所稱的廢物綜合利用,使廢物經過綜合利用后直接變成為產品或轉化為可供再利用的二次原料,實現資源化不但減輕了固廢的危害,還可以減少浪費,獲得經濟效益。
3.無害化:
無害化是指對已產生但又無法或暫時無法進行綜合利用的固體廢物進行對環境無害或低危害的安全處理、處置,還包括盡可能地減少其種類、降低危險廢物的有害濃度,減輕和消除其危險特征等,以此防止、減少或減輕固體廢物的危害。
二、垃圾分類四定原則?
四定:定人、定崗、定位、定責,明確攻堅責任。積極帶動身邊群眾強化垃圾精準分類的意識,形成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近期,泗安鎮各小區對如何提升垃圾精準分類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營造了政府牽頭干、群眾齊參與,上下一心打贏城鎮垃圾精準分類集中攻堅戰的良好局面。
三、污染防治攻堅戰主要內容?
1.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包括深入推進碳達峰行動、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進清潔生產和能源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7項內容。
2.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包括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交通運輸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推進固定源深度治理、完善國控站點周邊重點區域管控機制等5項內容。
3.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包括加強重點考核斷面達標整治,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太湖流域綜合整治攻堅戰和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強化陸域水域污染協同治理等5項內容。
4.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包括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治理、加強重金屬污染治理、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強化危廢全過程監管6項內容。
5.深入打好生態環境安全保衛戰。包括著力打好生態質量提升攻堅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生態保護監管、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強化環境風險預警防控和應急管理等5項內容。
6.深入打好群眾環境權益保衛戰。包括著力打好噪音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揚塵污染綜合治理、推動餐飲行業綠色規范發展、綜合治理惡臭污染、切實解決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等5項內容。
7.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包括全面強化生態環境法治保障、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完善資金投入機制、提升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效能、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支撐等6項內容。
四、垃圾分類的原則有哪些?
垃圾分類應堅持的原則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1、分而用之:
目的:將廢棄物分流處理,利用現有生產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質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處置暫時無法利用的無用垃圾。分類就是要提高物質利用比例,減少焚燒、填埋處理量。如果沒有后續利用能力,分類便失去意義。
2、因地制宜:
各地、各區、各社(區)、各小區地理、經濟發展水平、企業回收利用廢棄物的能力、居民來源、生活習慣、經濟與心理承擔能力等各部相同,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向公眾提供便捷適用的軟、硬件設施,起到便民、引導公眾正確分類的作用。
3、自覺自治:
社區和居民,包括企事業單位,逐步養成“減量、循環、自覺、自治”的行為規范,創新垃圾分類處理模式,成為垃圾減量、分類、回收和利用的主力軍。
4、減排補貼,超排懲罰:
制定單位和居民垃圾排放量標準,低于這一排放量標準的給予補貼;超過這一排放量標準的則予以懲罰。減排越多補貼越多,超排越多懲罰越重,以此提高單位和居民實行源頭減量和排放控制的積極性。
5.捆綁服務,注重績效:
在居民還沒有自愿和自覺行動而居(村)委和政府的資源又不足時,推動分類排放需要物業管理公司和其他企業介入。但是,僅僅承接分類排放難以獲利,企業不可能介入,而推行捆綁服務就能要解決這個問題。
五、生活垃圾分類堅持什么原則?
生活垃圾分類一定要堅持長期以及分類合理的原則,一定要把垃圾分類這項工作堅持下去,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環境,以及利用資源。
六、安全四早原則是什么?
安全四早就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預防,早治理”
一)信息公開與真實的原則。
1、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不得遲報、謊報、瞞報、漏報突發事件信息。
2、應急信息主動公開:政府須統一準確及時發布相關信息 。
3、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應急處置工作虛假信息將被處罰。
(二)社會動員的原則。
國家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確立了社會動員的應急基本原則。
(三)比例原則。
緊急事件的突發性和緊急狀態的緊急性要求將一種強制性的權力賦予某個組織或個人,并盡可能地減少對這種緊急權采取常規狀態下的種種限制。
(四)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預防和應急相結合的原則。“預則立,不預則廢”,“有備而無患”,“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是人類千百年來應對各種突發危機所積累下來的普遍認識,也是世界各國公共應急法制的共同原則。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