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物的取樣有哪些方法,怎樣保證取樣的代表性(固體廢物的取樣有哪些方法怎樣保證取樣的代表性)
一、取樣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的抽樣方法包括
1.簡單隨機抽樣、
2.系統抽樣
3.分層抽樣
抽樣檢驗又稱抽樣檢查,是從一批產品中隨機抽取少量產品(樣本)進行檢驗,據以判斷該批產品是否合格的統計方法和理論。它與全面檢驗不同之處,在于后者需對整批產品逐個進行檢驗,把其中的不合格品揀出來,而抽樣檢驗則根據樣本中的產品的檢驗結果來推斷整批產品的質量。如果推斷結果認為該批產品符合預先規定的合格標準,就予以接收,否則就拒收。所以,經過抽樣檢驗認為合格的一批產品中,還可能含有一些不合格品。
二、砂的取樣方法:在料堆上怎樣取樣?
級配砂石有人工級配和天然級配 先要把沙石拿去試驗室把最佳壓實系數、最佳含水率、 最佳干密度 測出來, 在從現場抽取兩個點 用灌沙法取樣 就是在地上刨一個洞把里面的沙石弄出來,刨出來的沙石要帶回實驗室檢測的, 在灌砂筒里放滿標準砂,用稱稱一下看有多少克,在把標準沙放進去洞去讓它自然的把洞填滿,最后稱灌砂筒里剩下的沙子就完了。
自己做是做不了的 含水率干密度自己沒法測的。
希望這答案能對你有所幫助
三、原材料、試件取樣的批量、取樣方法?
鋼筋進場時,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鋼筋砼用熱軋帶肋鋼筋》GB1499等的規定抽取試件作力學性能檢驗,其質量必須符合有關標準規定。 ?驗收方法:檢查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和進場復驗報告。 ?取樣方法:按照同一批量、同一規格、同一爐號、同一出廠日期、同一交貨狀態的鋼筋,每批重量不大于60t為一檢驗批,進行現場見證取樣;當不足60t也為一個檢驗批,進行現場見證取樣。試樣分為抗拉試件兩根,冷彎試件兩根。實驗室進行檢驗時,每一檢驗批至少應檢驗一個拉伸試件,一個彎曲試件。 ?試件長度:冷拉試件長度一般≥500mm(500~650mm),冷彎試件長度一般≥250mm(250~350mm)。 ?
?(備注:取樣時,從任一鋼筋端頭,截取500~1000mm的鋼筋,再進行取樣。)
四、水泥的取樣方法?
取樣批量和方法
a. 散裝水泥:同廠同期同品種同強度的同一出場編號500t為一批。取樣方法隨機從不少于三個車罐中,用槽型管在適應位置插入水泥一定深度(不超過2m)。取樣攪拌均勻后從中取出不少于12kg作為試樣放入標準的干燥密封容器中,同時另取一份封樣保存。
b. 袋裝水泥:同一廠家、同期、同品種、同強度等級,以一次進場的同一出場編號的水泥200t為一批,先進行包裝重量檢查,每袋重量允許偏差1kg。
取樣方法:隨機從20袋中采取等量的水泥,經攪拌后取12kg兩份,密封好,一份送檢,一份封樣保存。
五、煤的取樣方法?
人工采樣:
GB 475-2008《商品煤樣人工采取方法》 ISO 18283:2006(E )《硬煤和焦炭-人工采樣》
修改采用,技術性差異及其原因見GB475-2008附錄B 。 機械采樣:
GB/T 19494《煤炭機械化采樣》
ISO 13909:2001《硬煤和焦炭 機械化采樣》 非等效采用NEQ 。
煤炭采樣,就是按規定方法采取有代表性煤樣的過程。就是從一批煤炭中,用規定的、科學的方法采取一小部分在成分上和性質上都能代表原批煤炭的試樣。
六、進口銅精礦的取樣方法有哪些?
答:進口銅精礦取樣主要包括:系統取樣法、分層取樣法、貨 車取樣法。按照《散裝浮選銅精礦取樣制樣方法》選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操作。
七、隨機取樣的方法有哪些呢?
①直接抽樣(隨機選,如一批產品,隨機抽多少個)②抽簽法或抓鬮法,抽樣單位全部編上號碼,將號碼寫在底片上搓成團③隨機數表法(可保證隨機性)隨機號碼表又稱為亂數表。它是將0~9的10個自然數,按編碼位數的要求(如兩位一組,三位一組,五位甚至十位一組),利用特制的搖碼器(或電子計算機),自動地逐個搖出(或電子計算機生成)一定數目的號碼編成表,以備查用。
這個表內任何號碼的出現,都有同等的可能性。利用這個表抽取樣本時,可以大大簡化抽樣的繁瑣程序。缺點是不適用于總體中個體數目較多的情況。
八、回填土取樣方法有哪些?
1. 正式回填前,所取用材料(土或級配砂石)30㎏(對灰土加送石灰10㎏)送試驗室做標準擊實試驗,得出現場控制干密度、含水率標準。
2. 室外基槽每10~20m設一個檢測點。
3. 房心回填土每50m2~100m2設一個檢測點4. 采取環刀取樣,取樣點位于每層2/3的深度處。
九、水泥取樣的部位有哪些?
承臺,框架梁柱,現澆板,屋面斜坡等。
十、鐵粉取樣方法?
取樣方法如下。1、先用磁鐵把粉末吸起,若可以吸引則不是鐵就是四氧化三鐵(鈷、鎳)
2、再取少量粉末,往其中滴加鹽酸。
可以觀察到溶液成淺綠色,并伴有氣泡產生。
3、還可以繼續用氧化劑(自己定)氧化后檢查溶液中含有三價鐵離子,方法是滴加硫氰酸鉀成深紅色。檢查品位則只需將第二步中的晶體濾出,按化學式計算就好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