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發展的現狀及前景
近年來,中國核能發電量持續上漲。2016年中國核能發電量2105.2億千瓦時,2020年中國核能發電量3662.4億千瓦時。2021年1-8月,中國核能發電量269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3%。
未來發展趨勢:
1.我國核電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向積極有序發核空展的新階段轉變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國能源電力系統清潔化、低碳化轉型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核能作為近零排放的清潔能源,將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預計保持較快的發展態勢,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會按照每年6~8臺的核準節奏,實現規?;炕l展。
預計到2025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700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核電在運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核電發電量約占全國發電量的8%。
2.科技創新將進一步增強核能產業自立自強能力
核能科技創新對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建設科技強國、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突出。
發展背景:中國發電量逐年增加,清潔能源逐步替代火電
核反應堆是由原子分裂驅動的,這一過程稱為裂蔽氏絕變,其中一個粒子(一個“中子”)射向一個原子,然后分裂成兩個更小的原子和一些額外的中子。一些被釋放的中子撞擊其他原宏姿子,導致它們也裂變并釋放更多的中子。這叫做連鎖反應。
鏈式反應中原子的裂變也以熱的形式釋放出大量能量。產生的熱量通過循環流體(通常是水)從反應器中移除。這些熱量可以用來產生蒸汽,驅動渦輪機發電。
在全球能源危機不斷加劇及環保要求日趨嚴格的大背景下,各地區能源轉型之路不斷加速,核電作為清潔的基荷電源,對“雙碳”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進入2020年,“十三五”即將迎來尾聲。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增強,我國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序穩妥推進核電建設仍然是我國的基本戰略,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是全面進入清潔能源時代的必然選擇。中國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繼續發展核電。而審批的重啟使行業迎來復蘇,未來核電建設將加快,市場前景廣闊。
核電行業發展現狀 核電站事故導致發展受限
――核電電源工程投資基本建設投資規模波動下跌 但發電量穩健上升
國家多項政策如《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等為我國核電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其中《“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力爭達到5800萬千瓦,新開工機組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在政策指引下,我國核電建設穩步推進。
受到福島核電站等事故的影響,我國核電建設雖然處在高速發展期,但是保持著以“穩”為主的基調,新開工機組數量較少,核電工程投資額有所下滑。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全國主要核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投資259億元,同比下降0.4%。
雖然近年來受國家核電批復減少以及新建投資額的降低的影響,我國核電主要企業電源項目在建規模有所縮小,但是隨著項目的完工,我國核電裝機規模不斷擴大,發電量同步提高。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全國核電發電量298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3.6個百分點。
――2020年在運核電機組已達48臺 在建核電機組14臺
根據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稱,中國已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成功實現了由“二代”向“三代”的技術斗念備跨越,形成了涵蓋鈾資源開發、核燃料供應、工程設計與研發、運行維護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等完整先進的核電產業鏈和保障能力。
截至2019年底,中國在運核電機組共47臺,空毀分別位于8個沿海省份的13個核電基地中,運行裝機容量達到4875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三,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5%左右。截止2020年9月底,中國在運核電機組48臺,總裝機容量4988萬千瓦。
根據中電聯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核準及在建核電機組16臺,裝機容量1754.5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而截止到2020年9月底,在建核電機組14臺,總裝機容量1553萬千瓦。
核電行業前景趨勢 2035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2億千瓦
進入2020年,“十三五”即將迎來尾聲。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增強,我國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能源生產不斷攻堅克難,實現跨越式發展,能源消費不斷提高水平,實現歷史性改善。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說表示,有序穩妥推進核電建設仍然是我國的基本戰略,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是全面進入清潔能源時代的必然選擇。中國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繼續發展核電。而審批的重啟使行業迎來復蘇,未來核電建設將加快,市場前景廣闊。
此外,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首席專家王毅韌表示,近10年來,核電發電量持續增長,為保障電力供應安全和節能減排做出了重要貢獻。預計2020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51臺(不含臺灣地區),總裝機容高豎量5200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17臺以上,裝機容量1900萬千瓦以上;到2025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到2035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2億千瓦。在“十四五”規劃及中長期規劃中,核能在我國清潔低碳能源系統中的定位將更加明確,作用將更加凸顯。
――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核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國廣核(003816;01816.HK);中國核電(601985);大唐發電(601991);浙能電力(600023);申能股份(600642);華能國際(600011;HK.00902);皖能電力(000543);福能股份(600483)等
本文核心數據:核電行業在運機組數量;核電行業裝機容量;核電行業發電量;核電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核電猛跡告行業現狀
核電機組運行數量居世界第三
進入2021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增強,我國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序穩妥推進核電建設仍然是我國的基本戰略,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是全面進入清潔能源時代的必然選擇。中國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繼續發展核電。而核電審批的提速使行業迎來復蘇,未來核電建設將加快,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或地區建有核電站。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全球在運機組440臺,總裝機容量約3.94億千瓦。裝機規模州賀居前3位的分別是美國、法國、中國。
核電占全國發電量比重不足6%,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根據IAEA發布的2021年核能發電占比數據顯示,世界各國電力結構中,核電占比超過10%的有22個國家,超過25%的有13個國家,超過50%的有4個國家。中國核電發電量占比不足6%,處于第9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建核電機組規模繼續保持世界領先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全球在建核電機組共53
臺,總裝機容量約5437.7萬千瓦。在建機組規模居前3位的分別是中國、印度、俄羅斯。
核電出海帶動作用顯著
中核集團協同國內17家高校、科研機構,聯合58家國有企業與140余家民營企業,共同突破了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等核心設備在內的411臺設備的國產化,共獲得700余件專利和120余項軟件著作權,覆蓋了設計技術、專用設計軟件、燃料技術、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滿足核電“走出去”要求。目前,華龍一號機型已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國內外均有項目在建,同時還有近20個國家表達了采用該技術的意向
中核集團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落實國家核電“走出去”戰略,推動海外華龍一號項目落地,與巴基斯坦、沙特、阿根廷、巴西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核電項目合作意向。華龍一號海外示范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機組已投入商運,3號機組已發電。其中2號機組創造了全球三代核電海外建設的最短工期,榮獲能源國際合作最佳實踐案例;2022年,華龍一號阿根廷核電項目總包合同簽訂。
對于中國而言,積極發展核電可有效帶動出口,助力經濟穩增長。據預測,到2030年,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將新建上百臺核電機組,共計新增核電裝機1.15億千瓦。每出口1臺核電機組需要6萬余臺套設備,有200余家企業參與制造和建設,可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單臺機組投資約300億元。華龍一號的建設就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轉型升級機遇。
核電行業前景: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下,我國經濟社會迎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成為推動能源革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各級政府也加大了對核能的關注和投入。在廣東、福建、海南、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核電均被列為2022年工作重點,我國核能發展將枝明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至2025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此外,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年度發展與展望(2020)》中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25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到2035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2億千瓦;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至8臺機組穩步推進。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核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