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成就簡寫是什么?
幾十年來,我們的航天人給中國、給世界交出了一份份卓越的答卷。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后,我們相繼發射了返回式衛星、無人試驗飛船、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北斗”系列導航衛星等眾多航天器。近年來,探月工程乃至火星探測計劃也相繼出爐,我們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新中國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那一年2月,錢學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3月,國務院制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4月,航天工業委員會成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又受命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現在的運載火箭研究院)。這是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前身。
一、初步探索
1、1958年10月20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式組建,這是我國組建的最早、規模最大、技術最為先進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同時也是世界大型航天發射場之一。
2、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同年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邁出了中國探空火箭技術的第一步。
3、1965年12月中國科學院成立衛星設計院,開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方案設計和各系統的研制。
二、成果初顯
1、在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于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甘肅酒泉東風靶場成功發射,震撼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它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1981年9月20日,我國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將3顆衛星送入軌道,中國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實現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
自此,中國開始在航天路上越走越遠,無數的科技壯舉在新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
三、“神舟”飛天
1、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了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3、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航天員翟志剛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人送上太空并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4、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也是載人航天飛船首次在夏季發射。
5、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首次開展了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6、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升空,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7、2021年4月,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載人飛船完成出廠前所有研制工作,已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四、“嫦娥”奔月
1、1991年,中國航天專家提出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1998年,國防科工委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并開展了先期的科技攻關。
2、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并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3、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后,于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并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
4、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并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嫦娥三號”軟著陸任務的成功,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
五、“嫦娥四號”探測器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這是人類第一個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貢獻。
六、“天宮”攬勝
中國空間站又稱天宮空間站,是一個在軌組裝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實驗室系統,是探究宇宙奧秘的重要航天基礎設施。最終目標是在低地軌道由中國大陸自主建設一個常駐的60至180噸級的大型空間站。
1、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于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并先后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飛船完成多次空間交會對接。
2、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升空,先后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進行對接,承擔著驗證空間站相關技術的重要使命。它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為中國后續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堅實基礎、積累寶貴經驗,對于推進我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中國將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
七、“墨子”傳信
2016年8月16日凌晨,被命名為“墨子號”的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開啟星際之旅,這也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它承載著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并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2020年6月15日,中國科學院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里級基于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并且“無條件”安全。
八、“天問”攬星
1、2020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宣布,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作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2、2020年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正式開啟了它奔赴火星的漫長旅程,帶去中國對火星的問候。
九、“北斗”指路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我國高度重視北斗系統建設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2020年7月31日,我們從無到有,自主研發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其間,中國北斗人走過了從“埋頭追趕”到“昂首領跑”,從“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從“區域服務”到“全球指路”的艱辛歷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