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印刷標志要素?
綠色印刷標志要素?
綠色環境標志圖形由青山、綠水、太陽及周圍的10個環構成。綠色印刷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的要求是:質量符合標準,“三廢”排放滿足國家或地方的排放標準(檢測報告中的“三廢”是指:廢水、廢氣、噪聲)。印刷企業取得綠色印刷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標志著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已經達到目前國家實施的環境標準規定。
印刷企業幾個重要環保措施?
污染治理
近年來,中國政府確立了多個重點污染治理地區,制定和實施了水污染的流域規劃、管理政策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截至2002年底,政府已投資400多億元用于長江三峽庫區及壩區的環境保護。2001年,三峽庫區重點污染源減少37家,庫區內60家重點工業污染源工業廢水排放量比上年減少15.6%; 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為0.8萬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比上年減少48.3%。污染嚴重的太湖流域從2002年開始得到特殊的“輸液”治理――從長江向這個流域面積36900平方公里的淡水湖輸送清潔江水。此項工程的啟動已明顯地改善了太湖流域的水環境,使水中主要污染物磷、氮和高錳酸鹽的含量比四年前分別下降56%、25%和9%;以太湖水為水源的上海等城市的自來水水質也有明顯改善,受益人口近千萬。
同時,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了大氣質量監測和治理。2002年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繼續提高,在環保部門監測的339個城市中,117個城市達到或優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中海口、三亞、肇慶等10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北京的大氣治理有明顯成效,2002年市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累計達到201天,比上年增加19天。全國大部分城市的汽車尾氣排放達到歐洲一號標準,北京等大城市已開始實行歐洲二號標準。
保護森林資源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創造了世界人工造林的奇跡。1981年至2002年全國累計義務植樹398億株以上。目前,中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4667萬公頃,約占世界人工林面積的26%,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蓋率為16.55%。在世界森林資源持續下降的趨勢中,中國保持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被聯合國環境署列為世界上保留森林最多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1998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投入427億元用于貧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地區的植被保護、當地農民補貼、鼓勵將過度開墾的農田轉化為樹林和草場等項目。退耕還林工程在全國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全面展開,到2002年,全國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644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318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26萬公頃。退耕還林的成效已初步顯現,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項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是1998年開始啟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該工程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停止砍伐天然林。在多個地區,昔日的伐木工人如今變成了護林人。
按照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報告的目標,到2050年,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8%。
保護濕地
自1992年加入《國際濕地公約》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搶救和恢復濕地資源,一批曾遭受破壞的天然濕地得以保護。到2002年底,中國已建立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區353處,許多保護區屬于海、湖、江河水網地帶的灘涂及森林邊緣濕地。其中有21處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目,面積達303萬公頃。
從2000年11月開始實施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由國家林業局牽頭,國務院17個部委共同參與制定。按此計劃,到2010年中國將遏制住由人類活動導致天然濕地萎縮的趨勢; 到2020年,將逐步恢復退化或喪失的濕地。
防治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中國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全國262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大超過了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約占國土面積的27%。目前,盡管荒漠化趨勢已在局部地區得到遏制,但每年仍以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
國家林業局已開始實施一項全國性的防沙治沙計劃,力爭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的擴展趨勢;到2030年,在鞏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礎上,沙化土地總面積開始逐年減少;到2050年,凡在當時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最終在沙區建成較為完備的生態體系。
生物多樣性保護
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較早的締約國之一,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有關公約的國際事務,就國際履約中的重大問題發表意見。中國還是世界上率先完成公約行動計劃的少數國家之一。完成于1994年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使大量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有章可循。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犯罪行為一律受到處罰,其處罰最高至判處死刑。
政府有關部門重視對生物資源的有效保護。2003年1月,中國科學院倡導啟動一項瀕危植物搶救工程,計劃在15年內將所屬12個植物園保護的植物種類從1.3萬種增加到2.1萬種,并建立總面積為458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的植物園。此項工程中,用于收集珍稀瀕危植物的資金達3億多元,將以秦嶺、武漢、西雙版納和北京等地為中心建設基因庫。
拯救瀕危野生動物工程也初見成效,全國已建立250個野生動物繁育中心,專項實施大熊貓、朱q等七大物種拯救工程。目前,被視為中國“國寶”、也被稱為動物“活化石”的大熊貓野生種群數量保持在1000只以上,生存環境繼續得到良好改善;朱q種群數量由7只增加到250只左右,瀕危狀況得以進一步緩解;揚子鱷的人工飼養數量接近1萬條;海南坡鹿由26只增加到700多只;遺鷗種群數量由2000只增加到1萬多只;難得一見的老虎也不時在東北、華東和華南地區現身;對白鰭豚人工繁殖的研究正在加速進行。由于堅持不懈地打擊盜獵,加上國際社會多個動物保護組織的配合,曾遭受瘋狂非法屠殺致使其數量急劇下降的藏羚羊得以休養生息,目前數量穩定在7萬只左右。
自然保護區建設
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為1956年劃定的廣東肇慶鼎湖山自然保護區。2000年8月設立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總面積31.6萬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保護區。該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地區。到2002年末,全國累計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1757處,總面積為13295萬公頃,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3.2%。這些自然保護區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善地區小氣候等重要作用;相當一部分自然保護區還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自然保護區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有152個,面積達到280萬公頃。四川的臥龍和九寨溝、吉林的長白山、廣東的鼎湖山、甘肅白水江等22處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還有一個參考資料,字數比較多, 貼給你 你自己去看一下,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