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節能日由幾個部門決定?
一、全國節能日由幾個部門決定?
國際市場原油、煤炭價格居高不下,加大全球物價上漲壓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4個部門宣布將于6月15日至21日舉辦我國第18個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
據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商務部、國資委、廣電總局、國管局、全國總工會聯合下發的通知,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的主題是“依法節能 全民行動”。
通知要求各地以新修訂的《節約能源法》的宣傳貫徹為主線,以綠色奧運、節能燈推廣、限制使用塑料購物袋等為重點,通過舉辦專題活動、論壇、研討會、技術交流會等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宣傳節能典型經驗和先進實用技術,表彰在節能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查處和曝光嚴重浪費能源的行為,力求宣傳范圍更廣、影響更大、效果更好,形成更加濃厚的節能減排社會氛圍。
二、節能減排分別由哪個部門負責
政府主要是由發改委負責的,工信廳只是工業節能運行分析,監測和評定、資金等均由發改委分管
你是指企業內部還是政府管理部門。
企業內部是自己設置部門,政府是由工信部和發改委負責。
政策有國家發改委發布制定,具體的油本地區的發改委向上報。最近有節能減排獎勵政策,可以實時關注
由環境保護管理局(簡稱環保局)負責。
三、今年上半年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共采取了哪十二項措施
今年以來,國務院確定了節能減排重點工作,把節能減排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具體措施是:
――全面部署節能減排工作。批準了《推動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部門分工》、《2007年各部門節能減排工作安排》。各地區、有關部門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節能減排工作方案或實施意見。從中央到地方,推動節能減排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取消了553項高耗能、高排放等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2268項商品出口退稅率,對鋼坯、焦炭等部分商品加征出口關稅。有關部門對12個行政區域和4個電力集團所有建設項目實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區域限批”和“行業限批”。
――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國務院召開鋼鐵工業關停和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會議,有關部門與10個省(區、市)政府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有關部門研究提出了火電、鋼鐵等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分地區、分年度計劃。進一步加大差別電價實施力度,各地相繼分批公布了執行差別電價的企業名單。
――加快推進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國務院有關部門發布了高技術產業、電子商務和信息產業等領域的“十一五”規劃,研究完善促進數字電視、軟件和集成電路、生物產業等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新興產業。
――加快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上半年安排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10億元,支持余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建筑節能和政府機構節能項目184個,可形成年節能657萬噸標準煤的能力;安排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10億元,支持資源節約、循環經濟和工業污染治理項目190個。
――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推動千家高耗能企業開展能源審計、編制節能規劃。頒布實施了《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強化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監管力度。將今年1.5億平方米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任務分解到各地。
――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三河三湖”、三峽庫區等12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正在抓緊完善。啟動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編制工作。
――研究建立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有關部門制定并實施了《單位GDP能耗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了污染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三個管理辦法。干部管理部門將節能減排作為對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內容,并在對省(區、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評價中,設置了“萬元GDP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和“總量控制率”等指標。
――實施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經濟政策。國家在年初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3億元和中央財政預算安排50億元的基礎上,近期中央財政又增加100億元,共213億元,用于支持節能減排。
――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民用建筑節能條例(草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積極開展《能源法》起草工作。
――開展節能減排執法檢查。今年中辦、國辦派出6個督查組對12個省(區、市)環保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并對督查整改后的落實情況進行了復核。上半年全國共檢查企業22萬家次,查處違法企業3800多件,對1539件典型案件掛牌督辦,追究相關責任人171名。
――加強節能減排宣傳。有關部門和單位組織開展了全國節能宣傳周、“六?五環境日”專題宣傳活動和以節約能源資源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在各學校開展了節能減排宣傳活動,各地區也都組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為節能減排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想要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和國家這方面的政策嗎?
你可以給我打電話,馬先生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