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局對于塑料顆粒生產方面最新政策是怎樣規劃的
應該是整頓升級或關閉小作坊,集中產業園生產這個方向發展。
要如何減少白色污染
總結國內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實踐經驗,結合目前“白色污染”現狀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防治“白色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
防治“白色污染”,首先要解決“視覺污染”問題,使市容、景觀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靠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依法強化管理,促使企業和個入對自己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妥善收集、處理。防治“白色污染”,更重要的是解決廢舊塑料包裝物對生態環境長期的、深層次的危害。這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有利于回收利用的法規和經濟政策,對廢舊塑料包裝物實施全面回收利用;防治“白色污染”,還應加強研究開發符合實際的替代(綠色)包裝用品。現就加速我國防治“白色污染”的進程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污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憤。在自身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制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管理。按照“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一是加強對“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污染”;二是對大量產生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民航、旅游、飯店、餐飲、零售等),要通過強化管理,改變無人負責、無序堆放、隨意拋棄的現象;三是采取強制措施,從回收集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強替代包裝產品的開發、研究,努力減少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等。
3,盡快制定頒布國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產、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制定具體的控制措施和引導政策,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4、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制。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褚福欣
“限塑令”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限塑令”可以減少白色污染現狀及其危害:
“白色污染”的現狀
第一、侵略土地過多。塑料類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很長,一般可達100—200年。
第二、污染空氣。塑料、紙屑和粉塵隨風飛揚。
第三、污染水體。河、海水面上漂著的塑料瓶和飯盒,水面上方樹枝上掛著的塑料袋、面包紙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會傷及健康,甚至會因其絞在消化道中無法消化而活活餓死。
第四、火災隱患。白色垃圾幾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災事故不斷發生,時常造成重大損失。
第五、白色垃圾可能成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們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而其中的殘留物也常常是傳染疾病的根源。
第六、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后,由于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的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污染”。在城市、旅游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2、“潛在危害”。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后,由于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于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目前,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污染”問題,而對于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限塑令”的不利處就是上市場、超市買東西不方便,倒垃圾不方便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