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物的特征和分類
9.2.1.1 固體廢物的概念
從廣義上講,根據物質的形態,廢物可劃分為固態廢棄物、液態度棄物和氣態廢棄物三種。不能排入水體的液態廢物和置于容器中的氣態廢物,由于大多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在我國歸入固體廢物管理體系。因此,固體廢物不只是指固態物質和半固態物質,還包括部分液態物質和氣態物質。
我國于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將固體廢物定義為“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于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團體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同時規定“液態廢物的污染防治,適用本法”。
9.2.1.2 固體廢物的特征
固體廢物具有鮮明的時間性、空間性和持久危害性。
(1)時間性
隨時間的推移,任何產品經過使用和消耗后,最終都將變成廢物,如投入使用的食品船頭盒、飲料瓶等,平均幾個星期就變成了廢物;家用電器和小汽車平均7~10a就變成廢物;建筑物使用期限雖長,但經過數十年至數百年后也將變成廢物。所謂“廢物”僅僅相對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條件而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礦物資源的日漸枯竭,生物資源滯后于人類需求,昨天的廢物將可能成為明天的資源。例如。煤矸石長期以來是無用的廢物,現在可以利用煤矸石供發電廠發電;硫鐵礦生產硫酸產生的廢渣經過處理后現在可以作為煉鐵原料等。
(2)空間性
廢物僅僅相對于某一過程或某一方面沒有使用價值,而并非在一切過程或一切方面都沒有使用價值。某一過程的廢物,往往可用做另一過程的原料,因此,廢物具有空間性特征。如粉煤灰是發電廠產生的廢棄物,但粉煤灰是生產水泥的原料,對水泥產來說,它是一種優質的原材料;堿性廢渣可以用做酸性土壤的土壤改良劑;冶金業產生的高爐渣可用來生產建筑用的水泥;電子廢物可以回收各種金屬,包括昂貴的重金屬。
(3)持久危害性
固體廢物絕大部分是呈固態、半固態的物質,不具有流動性,而且進入環境后,難以被與其形態相同的環境體接納。因此,它不可能像廢水、廢氣那樣可以遷移到大容量的水體或大氣中,通過自然界中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途徑進行稀釋、降解和凈化。固體廢物可以通過釋放滲濾波和氣體進行“自我消化”處理,而這種“自我消化”的過程是長期、復雜和難以控制的。因此,通常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危害比廢水和廢氣更持久,從某種意義上講,污染危害更大。如堆放的城市生活垃圾一般要經過10~30a的時間才可趨于穩定,而其中的廢塑料、薄膜等即使經歷更長的時間也不能完全消化掉。在此期間,垃圾會不停地產生滲濾液和釋放有害氣體,污染周邊的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氣,受污染的地域還可擴大到存放地之外的其他地方。而且即使其中的有機物穩定化了,大量的無機物仍然會停留在堆放處,破壞土地結構,并導致持久的環境問題。
固體廢物還具有一些其他特性,如產生量大、種類繁多、性質復雜、來源分布廣泛,并且一旦發生了固體廢物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其危害就具有潛在性、長期性和難以恢復性。
9.2.1.3固體廢物的來源
固體廢物主要來源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各種生產活動不可能使原料達到100%的利用,在其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量的廢物,在自然資源的開采和人類對產品的消費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廢物。任何產品經過使用和消耗后,最終都將變成廢物。進入生產和生活體系中的物質,僅有10%~15%以建筑物、工廠、裝置、器具等形式積累起來,其余都變成了廢物。從宏觀上講,可把固體廢物的來源分成兩個方面:一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包括殘次品、下腳料),稱為生產廢物;二是產品使用消費后產生的放棄物,稱為生活廢物。
9.2.1.4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按其組成可分為有機廢物和無機廢物;按其形態可分為固態廢物、半固態廢物、液態廢物和氣態廢物;按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程度可分為一般廢物和危險廢物;通常按其來源的不同分為工業廢物、城市生活垃圾和農業廢物。表9.1列出了各類主要產生源產生的主要固體廢物;圖9.10為固體廢物的分類體系。
表9.1固體廢物的分類、來源和組成
續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