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固體廢物處理規劃方案
(一) 生活垃圾產生量。 2005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產生量約14710噸(537萬噸/年),2004~2005年餐廚垃圾日產生量約為1214噸(44萬噸/年)。其中: ― 城區日產生活垃圾10490噸(383萬噸/年),餐廚垃圾976噸(36萬噸/年); ― 郊區縣日產生活垃圾4220噸(154萬噸/年),餐廚垃圾238噸(8.7萬噸/年)。 (二)垃圾處理現狀。 1.收集運輸設施。 北京市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工作由專業環衛作業隊伍完成。農村實現密閉化管理地區,一般采取村收、鎮運、區處理的管理模式,有部分地區以村為單位組織收集和運輸。為減少運輸車次、提高運輸效率,北京市配套建設了6座大型垃圾轉運站,轉運能力5860噸/日。 2.垃圾處理設施。 我市現有生活垃圾設施17座,日總處理能力10350噸,其中堆肥800噸/日(占總處理能力的8%),焚燒220噸/日(占總處理能力的2%),填埋9330噸/日(占總處理能力的90%)。 2005年北京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1.2%,其中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1%,郊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46.6%。 3.糞便處理設施。 2005年,北京市城區及新城日均清運糞便4700噸,其中城區4080噸,郊區新城620噸。建成投產糞便消納站13座,為城區服務的9座,郊區4座,總處理能力5200噸/日。城區糞便集中處理率95%,郊區糞便集中處理率50%。 4.餐廚垃圾處理廠。 我市已批準建設兩座餐廚垃圾處理廠,為合理利用資源,餐廚垃圾處理廠建設與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相結合,既可以提高生活垃圾的有機物含量,又可以共用部分設施,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兩座餐廚垃圾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為400噸。 5.建筑渣土處理設施。 北京市建筑渣土具有專門管理機構,實行渣土消納許可證和渣土砂石運輸車輛許可證核準制度,2005年渣土產生 量約5000萬噸(含開槽土),登記消納量為3500萬噸,建筑渣土處理方式主要是在指定地點填坑消納(全市共有21個消納點)。 6.融雪劑攪拌站。 目前,北京市城區有融雪劑攪拌站5座,儲劑能力為5000噸,4小時內融雪劑最大供應能力為8500噸,可解決1100萬平方米道路的融雪劑液覆蓋,只能滿足城區車行道(4730萬平方米)實際作業需要的22.9%,不能滿足我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 二、垃圾產量預測和存在問題 (一)生活垃圾產生量預測。 人口數量、居民炊事用能結構、冬季取暖形式等是影響生活垃圾產生量和理化特性的關鍵因素。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按照常住人口1650萬并綜合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條件、燃料結構變化情況預測,2010年我市生活垃圾日產生量16620噸(607萬噸/年)。 ― 城區生活垃圾日產生量8930噸(326萬噸/年); ― 郊區縣生活垃圾日產生量7690噸(281萬噸/年)。 如果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800萬計,生活垃圾日生量將達到18215噸(665萬噸/年)。 ― 城區生活垃圾日產生量9820噸(358萬噸/年); ― 郊區縣生活垃圾日產生量8395噸(306萬噸/年)。 (二)存在問題。 1.處理設施能力不足。 隨著我市人口的不斷增長,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日產生量將達到16000―18000噸,而目前設施日處理能力是10350萬噸,隨著8座垃圾處理場的陸續關閉,處理能力缺口將進一步加大。此外,由于歷史上缺少規范化處理設施而形成的大型垃圾堆仍在污染環境和地下水,進一步增加了設施需求。 2.設施分布不合理。 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設計處理能力10350噸/日,郊區縣服務能力不足2550噸,現有設施中80%以上處理的是城八區的垃圾,過去農村地區垃圾處理主要以簡易填埋為主,未達到無害化要求,隨著農村垃圾納入城市化管理,要求盡快增加設施處理能力和調整垃圾處理設施的整體布局。 3.處理技術單一,資源化、減量化水平低。 我市垃圾處理90%是靠衛生填埋,焚燒、堆肥處理量僅占10%,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減量化、資源化水平低。直接填埋含有大量有機物和水分的原生垃圾,作業難度大、填埋場安全隱患多,同時填埋產生的滲瀝液、沼氣處理水平低,嚴重污染周邊環境。 4.設施建設用地日益緊張、選址困難。 隨著北京市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城市功能的增加,城市建設用地越來越緊張,同時用地制度不斷完善和生態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增加了設施建設用地選址的難度。如果不改變傳統的以衛生填埋為主的垃圾處理模式,不僅浪費大量土地資源,而且將面臨著垃圾處理設施離城越來越遠、運輸和處理成本不斷增加,填埋場無處建設等問題。 三、總體思路及目標 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為目標,按照統籌規劃、優化布局,整合資源,協調發展的原則,科學調整垃圾處理工藝,加快生活垃圾由分散處理向集中處理轉變,由以填埋為主的方式向資源綜合利用方式的轉變。初步建立起城鄉統籌、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處置集中、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現代化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努力實現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目標:“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建生活垃圾處理設施23座,改擴建3座,其中:焚燒廠4座(新建),綜合處理廠10座(新建),填埋場12座(新建9座,擴建3座),形成焚燒處理能力7200噸/日,堆肥處理能力8050噸/日,填埋處理能力6050噸/日。另外,“十一五”期間將陸續關閉8座垃圾處理設施。到2010年,全市共擁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32座,處理原生垃圾總能力18395噸/日,城區、郊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9%、80%。 四、主要任務 2010年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以綜合處理為主,大幅度減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處理量。形成多個大型垃圾綜合處理中心,通過垃圾分類與焚燒、堆肥、填埋等工藝的有機結合,統籌資源,發揮各類設施的優勢,提高垃圾資源化率和土地利用率。同時加快現有垃圾處理設施的改造,執行嚴格的污染控制標準,有效減少垃圾處理過程產生二次污染。重點加快以下領域的環衛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強垃圾轉運設施能力建設。 我市現有生活垃圾轉運站主要服務于城八區,隨著郊區垃圾無害化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農村地區普遍采取“村收、鎮運、區處理”的模式,同時為整合區縣間土地資源,應加強各地區垃圾轉運能力,以實現垃圾集中綜合處理。擬新建、擴建7座大型垃圾轉運站,日增加4860噸的轉運能力,新建垃圾轉運設施應設有垃圾分類功能,以提高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水平。 (二)提高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能力。 生活垃圾的處理受到分布狀態和運輸條件的限制,同時考慮到盡量減少生活垃圾填埋量,延長填埋場使用壽命,加大垃圾焚燒、堆肥等方式的處理量,規劃2010年形成北部阿蘇衛、東部高安屯、西部六里屯、南部南宮――董村幾個大型垃圾綜合處理中心,城區垃圾通過焚燒、堆肥、填埋工藝處理的比例達到4:3:3,提高城區垃圾的資源化水平;郊區縣逐步形成相對集中垃圾處理設施,打破區縣的限制,建設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到2010年前新建或改擴建生活垃圾處理設施26座。 (三)推動郊區糞便處理設施的建設。 為提高郊區糞便處理能力,“十一五”期間,擬新建9座糞便消納站,新增日處理能力3400噸,主要位于延慶、懷柔、大興等郊區,解決部分區縣目前沒有糞便處理設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率為零的問題。到2010年城八區、新城地區糞便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8%、85%。 (四)完善相關環衛基礎設施。 我市現有融雪劑攪拌站不能滿足冬季所需融雪劑的需求,擬新建11座融雪劑攪拌站,可解決3833萬平方米道路的融雪劑液覆蓋,占目前城區道路車行道除雪面積的81%,建成布局合理的融雪劑溶液生產供應系統,提高城市除雪作業快速處置能力。 擬建設建筑渣土綜合利用設施4座,主要分布在昌平、豐臺、房山及朝陽等地區,總處理規模10000噸/日(不含開槽土)。 擬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廠3座,主要分布在朝陽、海淀、大興等地區,總處理規模1000噸/日。 (五)加快原有設施改造。 加大對現有垃圾處理設施的改造力度,改造現有垃圾填埋場的沼氣收集、利用系統,滲瀝液處理系統;對現有糞便消納站逐步加裝糞渣制肥裝置;在有條件地區的垃圾樓,試點安裝垃圾分類裝置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