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酸化土壤和堿?
首先,土壤鹽漬化又稱土壤鹽堿化,兩者是沒有區別的,都是指鹽分不斷向土壤表層聚積形成鹽漬土的自然過程。一般將土壤層0.2 m厚度內可溶鹽含量大于0.1%的土壤稱為鹽漬土。土壤鹽漬化分鹽化與堿化兩種類型,故又稱為土壤鹽堿化。當土壤表層中的中性鹽含量超過0.2%時,稱為鹽化土(鹽土);以碳酸鹽為主的鹽漬土,因為土中代換性鈉的含量較大,通常稱為堿化土(堿土)。鹽堿土的pH值一般在8以上,重度的能到10以上。
而土壤酸化是另外一種概念,與鹽堿化不同,它指的是在自然與人為條件下,土壤的酸度明顯增強,土壤pH值下降,進而形成酸性土壤,影響土壤中生物的活性,改變土壤中養分的形態,降低養分的有效性,促使游離的錳、鋁離子溶入土壤溶液中,對作物產生毒害作用。一般通過pH值來進行表示土壤酸化的嚴重性:pH值4.5酸性極強;pH值為4.5~5.5強酸性;pH值為5.5~6.5酸性。
對于鹽堿土的治理,由于鹽堿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狀況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點應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狀況上面。一般分幾步進行,首先排鹽、洗鹽、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再種植耐鹽堿的植物,增施中性和酸性有機肥,培肥土壤;最后種植作物。
對于酸化土地的治理,首先,應盡量避免用有副作用的方法治理,比如現在廣泛使用的應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方式,要少用甚至不用,否則會傷害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當然更不能使用化學藥物處理土壤,這樣對土壤的危害會更大。其次,要多采取輪作的生產方式,減少重茬對土壤的傷害,適度休耕給土壤自我修復留出時間余地。最后,更重要的,是要盡快向土壤補充中、微量元素,比如施用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當然是堿性的化肥,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改良酸性土壤的辦法。通過養分元素的完整補充和微生物菌群的平衡,使土壤中的酸化物質和堿性肥料中和,達到治理酸性土壤的目的。
無論是改良治理酸化還是鹽堿化土地,都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不同區域,不同地質條件,不同氣候特點,治理方式都會有所差別,要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對癥施治,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