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效益指標怎么寫?
生態效益指標內容如下:
1、恢復生態系統指標組
(1)退耕還林形成的森林植被面積。
(2)森林覆蓋率以及退耕還林弓|起的森林覆蓋率變化量。
(3)混交林面積比重。
(4)生態林面積比重。
(5)紅樹種林分面積比重。
2、保持水土指標組
(1)坡耕地土壤侵蝕面積變化。
(2)境內(流域內)河流數疏沙變化。
(3)退耕還林前后土壤侵蝕模數變化狀況。
(4)山地災害發生頻率的變化。
(4)山地災害發生頻率的變化。
3、涵養水源指標組
(1)退耕還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變化。
(2)退耕還林地土壤蓄水變化。
(3)退耕還林地凋落物持水量變化。
4、改良土壤指標組
(1)退耕還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
(2)退耕還林地士壤氮含變化。
(3)退耕還林地土壤容重變化。
生態效益從狹義角度而言是指生態環境中的諸物質要素,在滿足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從相關因素關系而言,生態效益指人類各項活動創造的經濟價值與消耗的資源及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比值。
生態效益概念隱含著從生態與經濟兩個維度考慮環境問題,在兩者之間做一個最佳的配置;在進行經濟和其他活動時,在創造經濟價值時,盡量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沖擊。
農業生產中講究生態效益,就是要使農業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在物質與能量輸出輸入的數量上、結構功能上,經常處于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平衡狀態,使農業自然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在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過程中,合理地進行人為的調控,充分發揮自然系統的自我調控作用,從而維護生態與經濟的平衡,以求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是當前世界各國包括國家經濟發展中的迫切任務。
占用山林修路的相關法規
高標準農田改造主要提出了8個方面的內容:
一、整治田塊,提高農田平整度,促進田塊集中,優化農田結構布局。
二、改良土壤,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養分平衡,改善耕作層土壤理化性狀。
三、建設灌排設施,改善農田灌排和集蓄水條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旱澇保收能力。
四、整修田間道路,提高田間交通配套水平,提高農業機械作業覆蓋率。
五、完善農田防護林中國,提高農田水土保持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改善農田生態條件。
六、配套農田輸配電設施,提高用電質量和安全水平,增強農業生產電力保障能力。
七、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健全農田監測中國絡,提高農業科技服務能力。
八、強化后續管護,明確管護責任、完善管護機制、健全管護措施、落實管護資金。
農田五不準
國家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明確規定,對基本農田實行“五不準”具體為什么?
一、不準非農建設占用基本農田(法律規定的除外)。
二、不準以退耕還林為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減少基本農田面積。
三、不準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造林,發展林果業;不準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和進行畜禽養殖,以及其他嚴重破壞耕作層的生產經營活動。
四、不準占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和綠化隔離帶建設。
綜上所述,關于占用山林修路的相關法規的問題相關政策已經非常完善,條理清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條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農用地,改變被占用土地用途,數量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農用地大量毀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