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地是怎么形成的?
沙土是指由80%以上的沙和20%以下的黏土混合而成的土壤。泛指含沙很多的土。這種土壤土質疏松,透水透氣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耕種時需要改良。不太適宜某些植物生長。
沙土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以人為因素為主。地表疏松的沙質沉積物是沙土的成土母質。其成土過程是在半濕潤氣候環境下,風蝕、沙埋、淋溶過程與生物固沙、聚集營養元素過程的對立統一作用下發生的。其形成特點是成土作用較弱,經常為風蝕和沙壓作用所中斷,難以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多保持母質狀態。沙土的有機質含量少,土質瘠薄,水分不足,漏水、漏肥,但耕性好,熱潮,通透性強。其農業利用主要是在固定沙地,并有一定程度土壤發育的地方種植農作物和牧草。
改良沙荒地的技術措施有哪些?
改良的方法: 土壤改良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土層厚度,增加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 (1)深翻擴穴。深度50-60cm即可,不可過深,寬度60-100cm,要有計劃地逐年進行。同時要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不能全施在溝底,要以20-40cm的土層為主,且要摻土混合。最后要大水沉實,深翻擴穴以根系生產旺盛的秋季為好,春、夏也可。 (2)開溝埋草。尤適有機肥肥源不足的情況,雜草、樹葉、作物秸桿(玉米秸要鍘碎,不能整捆埋入)皆可,此法作用較小,但簡單可行。 (3)沙粘性土壤的改良。即個別粘黃土的壓沙或部分沙地果園的掏沙壓土工作,逐步改良成壤土。 (4)水土保持。注意利用果園表層土,通過多種方法減少表土的水土流失。 以上是幾條常用的改良沙土地的方法僅供參考。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