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的論文
水污染調查報告
一、研究動機
(一)因為近年來,環境污染非常嚴重,水污染就是其中之一,人們大量用水,或排放廢水等,都會造成嚴重得水污染。
二、研究目的
(一)因為水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我想要調查看看,水污染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什麼地步。
三、研究內容
(一)水是人類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質、人體組織中水份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動物或植物其體內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見水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除此之外,水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不論是商業活動、工業發展、農業運作、水力開發及水產養殖,皆需水的配合。近年來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增加、工業發展及都市擴張,人們在高度開發運用天然資源時,因未能做適當的處理,導致整個生態系的不平衡,進而湖泊優養現象,河川濁黑及枯竭等陸續發生,使生活環境失去調和現象,水污 染問題日漸嚴重。一般所稱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將污染物質介入於水體后,變更其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的改變,以致影響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
臺灣本身就是一座海島,四周是海故取水不易,故,內陸的水源十分珍貴,但由於現在各式能排放污水或臟物的工廠和牲畜業十分多,使得水源被污染而把目標轉移到上游頭上,於是上游又被污染了,就這樣一直的返復下去不但沒有結果反而使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導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現在已有人發覺到水污染對我們的威脅性及其不良影響,所以現在政府已劃分了水源保護區。
(二)一般所稱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地讓污染物質進入水體,造成水體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的改變,以致於影響水體正常用途或危害民眾健康及生活環境的現象。 水污染來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為的污染源,天然污染源一般系指暴雨逕流沖刷屋頂、街道、坡地、溝渠等所帶下的污泥或有機質;人為的污染源則來自人們各種活動及開發所產生者,其大致上包括下列幾類:
1. 市鎮地區家庭、機關團體、學校、工商事業排出的廢水中,含有糞便、油脂、廚余、化學 藥劑等,其中大量的病菌和有機物是水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2. 工業制造過程中原料、副料成品、中間產品、副產品、其他物料或能量(例如冷卻水)所 形成的污染物; 畜牧活動中大量的動物排遺物,未經妥善的處理即予以排放,同樣也會有 大量的病菌和有機物質進入水體,造成污染;
3. 農業活動中使用的農藥、肥料等物質,經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滲透與流動而進入水體,使 得水體環境受到污染。部份農藥對於魚類或其他水生生物具有毒性,足以貽害生態環境; 采礦時為分離礦物,在選礦時用水沖洗,此種沖洗水中含有大量之泥沙、溶解性有毒物質 (如銅、鐵、鋅、鉛等)或腐蝕性物質(如硫酸),其流入河川或湖泊后會導致該類水體 的污染,破壞生態平衡; 4.垃圾掩埋場中的滲出水,在垃圾掩埋初期因含有高濃度的有機 質,也是水污染的來源之一;
5.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為因素所造成水體中浮游物與溶解物的增加;
6. 以及工廠排放的氣體與灰塵因降雨的洗刷而進入地表的水體,均可造成水污染的問題。
上述污染源中,以市鎮污水、工業廢水及農業活動污染最為重要,工業廢水中尤以紙漿、染整、制革、電鍍及食品業廢水汁污染最為嚴重。
(三)工業廢水
本省經濟建設成效卓著,工業蓬勃發展,本省河川流域內有廢水排放之工廠以染整、制革、食品、造紙、電鍍等污染性較高之業別為主,為河川之一主要污染源。
(四)畜牧廢水
本省農民大都以養豬為副業,近年來,由於飼料之改良及養豬技術之提升,故其產生之單位污染量大多以每頭豬每天產生生化需氧量100公克來計算,為河川之另一主要污染源。
養豬廢水污染情形嚴重
1.養豬政策調整方案未能落實執行。
2.相關法規如自來水法、水利法、建筑法等未落實執行,以致河川地 非法養豬之拆除績效不彰。
3.養豬廢水處理設備操作率偏低。
化糞池處理效率不佳
1.家庭污水中僅糞尿部分經由化糞池處理后排放,由於化糞池之處理效率較低,再者因未適當維護,更使無法達到應有之處理效率。
2.未能落實定期清理制度,化糞池處理效果極為有限。
(五)市鎮污水
本省河川流域內之人口約有一千六百余萬人,每人每天產生生化需氧量約四十公克(其中糞尿部分計有13公克),因本省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方在起步階段,普及率僅約有百分之一,故每天所產生之污染量,僅有糞尿部分經由化糞池簡易處理,為河川之另一主要污染源。
(六)垃圾滲出水
目前本省仍有部分鄉鎮市將垃圾場設置於河邊未予適當之處理,其滲出水亦造成河川水質之污染,垃圾滲出水之污染量約為每人每日0.32至 3.2公克,約為市鎮污水污染量的5%以下,故在總污染量上可不予估計,但垃圾掩埋場系屬點污染源,污染排放量甚為集中,故未經妥善處理,勢將造成河川污染。
(七)其他污染源
除上述污染源外,另有暴雨逕流挾帶污染物進入河川,以及濫用農藥、肥料,任意棄置垃圾、水肥與其他污染物,於河川中飼養家禽、家畜等非點污染源,亦皆為河川之污染來源。
(八)由於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所制造出來的污染問題,不僅危及人類在陸地上的生存,也使浩瀚的海洋變成一個大型垃圾場。
海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四分之三,在未來人類的食物來源中,海洋生物資源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從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專屬經濟海域正式列入后,各國紛紛劃定所轄專屬經濟海域,限制別國在范圍內的經濟活動,是故各國對自已臨近海域資源之保護,更為重要。臺灣四面環海,居住環境都處臨海不遠地帶,人們與海洋之關系十分密切。海洋污染源來自何處依一九八二年海洋公約法劃定之海水遭受污染物侵害有兩方面:來自陸上的污染—人類生活之廢棄物,農業、工業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料,經由溝渠、河川注入海洋。來自船舶的污染—海上運輸工具,所載運之油料泄漏,或污水傾倒注入海洋者,核能動力船舶,或載運核能廢籿之船舶,輻射物質外泄進入海洋者。來自傾倒廢棄物的污染—人類將工業的污染廢棄物,或其他污染性物質,經由運輸工具運至海洋中傾倒而形成。來自大氣的污染—從事核爆試驗所產生之輻射塵,透過大氣進入海洋而造成污染。來自海床探勘與開采的污染—從事大陸礁層或海床之探測及開采時,因處置不當、設備不周、意外致使油、天然氣、泥漿外泄,或進行采礦時,產生大量微粒物質、泥漿,都會造成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對環境的影響:當海域被有機物質及供機物質污染時,會造成:影響生物的生態平衡,使漁坦環境惡化,影響魚類的生長與繁殖,造成水產資源的嚴重損失。傾倒於海域之廢棄物,若含有 放射性物質或重金屬時,這些東西都具有毒性或累積性物質,會蓄積在水生物體內,使食用者中毒,造成急性或慢性病變。
(九) 大量使用能源雖提升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卻也造成了始料未及的禍害,而造成酸雨危害,機乎遍及全球,危害極大。
由於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燒后產生的硫氧化物(SOx )或氮氧化物(NOx),在大氧中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硫酸或硝酸氣懸膠,或為云、雨雪、霧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為酸雨。
一般未被污染的雨水,pH值呈弱酸性,低於5.6便為酸雨(pH值愈小,酸度愈高);如今卻頻頻出現pH值小於3的強酸雨(幾乎與醋酸相當),不禁令人憂心忡忡。
四、研究結果
調查完后,讓我發現近年來臺灣的水資源越來越臟,使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更不衛生,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五、心得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多珍惜水資源,并且要保護它,而且不要浪費,也要盡量避免工廠的廢水,廢水不能亂傾倒,還有自家廚余也不能亂到,希望我們的地球會越來越美好。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