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好滴灌技術綠化城市
2.1節水效益明顯
微噴滴灌可以不受地形、地塊條件的限制,很好地控制灌水量,做到適時適量供水。在灌溉過程中,供給的水分比較均勻地噴灑在苗木表面和地面上,然后逐步滲入到根系活動層。如果設定的供水速率低于土壤的滲透率,即可保證不產生地面徑流,同時根據土層的容水能力設定好灌水持續時間,還可基本做到不產生深層滲漏,從而避免土壤板結、局部積水及水土流失等問題。
2.2節能效益
實施微噴、滴灌后,減少了灌溉用水量,節約了抽水、提水灌溉區耗能,同時還可隨水施肥,既減少用工又提高肥效,從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2.3省工效益
微噴、滴灌的自動化程度比傳統灌溉有較大提高,用于灌溉的勞動強度也相應降低,需要人工少,節約勞力支出,該工程灌溉管理僅由一名工人完成。用傳統方法灌溉是需專人看護,且灌水定額大,灌水時間長,用工較多。
3.微噴、滴灌技術的生態效益
3.1減少病蟲害的產生
微噴、滴灌降低了植物根部的空氣和土壤濕度,可明顯減輕多種病蟲害(尤其是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等)的發生。據調查,微噴、滴灌比傳統灌溉發病率降低20%~50%,可減少50%的農藥和化肥使用量。
3.2有利于改善土壤條件
微噴、滴灌的水分接觸土壤后,加速植物殘體和肥料的溶解,由于水、氣比例適當而為微生物和菌類創造了良好的繁殖條件,可形成新的團粒結構,進而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使土壤結構向良性發展。
3.3可增濕調溫、有利于小氣候的形成
微噴、滴灌由于采用小的灌水定額和浸潤入滲機制,灌后水分并不完全充滿孔隙,土壤保存了部分空氣,因而低溫下降較小,有利于植物生長。由于微噴灌在噴灑時,有部分水滴被破壞后汽化成霧狀,在噴灑的同時,即補充了空氣的濕度,形成了“增濕調溫”的狀況,有利于形成小氣候,增加空氣濕度后,直接減少了地表的蒸發,減少了水分的無效消耗。
4.微噴、滴灌技術的社會效益
使用微噴、滴灌技術后,有效防止土壤鹽堿化、改善了土壤條件,苗木成活率高,苗木生長量大,有效地提升園林工程的景觀效果,節水效率大大減少了綠化用水量,讓城市綠化工作更有效的開展,促進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
如何才能做好園林工程施工質量控制工作
---控制園林工程施工質量的關鍵在于每一道工序的質量管理是否嚴格按照合同和技術規范、標準執行并予以專業化的監督管理。施工中,土壤處理,如土壤翻挖深度、客土質量、有機肥腐蝕程度及施放量、地形平整度、施工放線處理,種植穴(槽)開挖,苗木質量和苗木種植處理,以及苗木栽后管養是極為重要的環節。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施工質量控制工作?
首先,明確施工質量的控制目標
園林工程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是一項技術措施,也是一種科學管理手段。根據《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種植土必須“理化性能好、結構疏松、通氣、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宜于園林植物生長的土壤”。因此,土壤處理要立足于土壤的理化性質化驗分析,對酸堿度、孔隙度、透水透氣性及保水性等進行測試,然后再通過采取相應的消毒、施放有機肥、客土混合、摻沙培土等措施改善土壤質量。種植穴(槽)開挖要根據苗木的根系及土球直徑、土壤質量進行,混入適當的客土和基肥,以創造有利于植物自然生長的環境。
苗木種植處理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靈活處理的原則,優先使用優良的鄉土樹種,推廣應用自然植物群落模式。例如道路綠化若選用自然植物群落的布局,不僅僅能完善城市綠道功能,豐富城市公共綠地類型及綠化布局,還能較好地體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
種植前應對苗木根系、樹冠進行適當修剪,拆除帶土球苗木的包裝物。種植帶土球的苗木時,種植穴(槽)底部要平整,裸根苗則要將種植穴(槽)底部的土壤填成錐形。填土時要遵循“三埋兩踏”的原則分層壓實,不留空隙。另外,還要注意苗木觀賞面的朝向,以營造更加優美的景觀效果。
其次,加強監督管理
園林工程施工質量控制應通過現場施工管理人員、監理工程師、項目負責人或建造師按照合同、設計文件、施工圖紙、技術規范實行全過程、全方位的專業化監督管理。其控制效果可在施工中通過一系列措施予以把控,一遍實現預期目標。
園林工程施工質量涵蓋各分項、分部工程每道工序的全過程
這些工序的質量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施工中有一道工序質量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體綠化效果。園林工程是一項公益性很強的特殊產品,它直接關系到建設單位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故現場施工管理人員、監理工程師、項目負責人或建造師應將“質量第一”自始至終作為質量監控的基本原則。
與此同時,堅持以人為控制為核心,實行管理創新,把人作為質量控制的基礎和動力,增強人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感,避免人為失誤。提高專業施工作業人員素質和工作質量,確保每道工序質量和工程質量。重點做好事前、事中控制,嚴格對工作質量、工序質量、中間產品進行檢查監督和交叉驗收,客觀公正地處理質量問題。認真記錄質量檢查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并處理。再加上經常性的檢查督促、整改落實,才能保證施工質量,實現園林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目標。
苗木質量是施工質量控制監督管理的關鍵,尤其是苗木進貨關
除了苗木的品種、株形、冠幅、高度、干徑、根系發育情況要符合設計要求和技術規范且達到技術標準外,苗木是否生長健壯,是否有機械損傷或人為損傷,是否有無病蟲害都要進行仔細檢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事先制訂苗木質量控制標準。
喬木、灌木和地被等植物的栽后養護管理,要遵循經濟、簡便原則,盡量避免費時、費工及水肥消耗過高。管養重點應放在澆灌定根水和苗木栽后一周的澆水養護。此階段的質量控制可著力于澆水的水質和次數。水源應遵守少用或不用自來水,多用雨水及中性水的原則,澆水次數要視天氣情況而定。澆水要立足于一次性澆透,并借助微噴、滴灌、滲灌等方式推廣應用先進的節水技術,避免形成地表積水或徑流。 (作者單位為廣東省清遠市風景園林協會)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